高官政要论新篇

首页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论新篇

闽港所长国家所需讲好中国故事(2022.4)

发布日期:2022-05-03

──专访福建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孔令鹇

香港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也深谙西方的语境和制度;福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侨胞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的愿望和需求不断增大。华侨是中国人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传播四海。

在香港,生活着120万福建籍乡亲,占香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香港亦是福建第一大外资来源地、第一大对外投资目的地,第五大货物出口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福建和香港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两地加强联系合作,连手共建「海丝」与「陆丝」有效接通通道,定能在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上书写出一篇大不一样的文章。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北有孔子,南有朱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法宝,有效汇聚中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力量,才能形成真正的、广泛的、紧密的大团结。

为此,本社记者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闽港青少年交流等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大学校董会主席黄友嘉,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胡晓明。

《镜报》记者:请问您今年提出了哪些议案和建议?

郑家建代表:我今年主要的建议还是两岸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因为这是我长时间关注的一个领域。

记 者:我们了解到您之前推动做的闽台合编教材工程很成功,能介绍下这项工作的现状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郑代表:我们组织了两岸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最优秀的学者和教师编写了一套面向台湾七到九年级学生的教材,教材全套共6册,涵盖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读本和教师教学手册,总字数超过了1000万字。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这是目前质量最高的一套适应于台湾七到九年级学生的教材。我们希望未来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能有更多的突破,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记 者:在推广方面,您是否有打算在港澳地区做一些拓展呢?

郑代表:我们非常期待这套教材能够在港澳地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增进港澳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有在做一些局部的尝试。

记 者:您曾说过除了教材以外,还要开发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请问您指的「精神产品」是什么?

郑代表:我指的「精神产品」就是围绕着这个教材,开展组织两岸青少年开展同题作文、小小文学家、采风文学夏令营等活动;组织教师们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在台湾著名教师刊物《国文天地》中开设专栏,让中学老师对教材中提到的篇章进行解读等等。通过这些多样的「精神产品」,让台湾的青少年,尤其是我们台湾的老师,能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我觉得在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工作中,教师的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怎么教、教什么对下一代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以及推广使用上,特别注意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环节。

记 者:就像您刚才所说,师资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那么福建师范大学对于港澳中小学的合作,以及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这些方面,您觉得师大在未来这几年可以做哪些更具体的工作?

郑代表:我觉得加强中小学之间的联谊、学生间的联谊,包括通过组织家庭读书会,通过家长带动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些方法都非常好。因为在增进文化认同方面,首先要先让大家参与进来,能够对文化有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在参与中得到熏陶,增进认识,如果大家不参与,活动方案再好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福建师范大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参与。第一,我们有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我们可以协调、加强他们和已有姐妹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我们敞开怀抱,热情邀请港澳青少年到内地来、到福建来,增进彼此的感情,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二,我们在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上有很好的经验,有一支很好的团队。我们很愿意跟港澳业界同仁一起来编写能够适应港澳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情感的教材,通过教材能够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情感上的认知,我觉得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当然像这些工作不可太急于求成,必须要持久,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要着眼未来,要着眼青少年,要把青少年的手紧紧握在我们的大手中。

记 者: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国际舆论场上有很多妖魔化我们的声音,福建又是著名的侨乡,我们有很多侨智是可以使用的,香港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比较国际化,我想请问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群体是否可以和香港的大学生群体连手,共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郑代表:应该说像这样的合作项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知道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结构和认知方式都相对稳定,所以在大学生交流的工作上,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让他们要眼见为实,也就是说要请进来,要让香港更多的大学生到福建来感受这片土地。我认为要把故事讲好,首先故事是要真实的,才可能讲得好,如果故事是一个虚幻的、虚拟的,就不可能讲得好。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香港大学生到福建来看一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看一下他们同龄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眼前的事你是否定不掉的,对吧?我们非常热诚地欢迎香港的大学生能够到福建师范大学来,我们是一所大学,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我们一定会在这样的交流中展示我们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善意,为的也就是希望下一代在这里能得到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收获。

《镜报》记者:香港在完善了新选举制度后,将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十四五」期间,香港一定会有更加繁荣、稳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您作为香港教育大学校董会主席,您觉得香港教育大学承担着哪些时代使命?

黄友嘉代表:我们的前身是一个师范学院,后来才转型成大学。大学的任务比师范学院重很多,尤其在科研方面。但是,香港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都是香港教育大学是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的首要工作还是培养未来的教师。不忘初心就是香港教育大学要担当起的时代使命。我们作为教育大学,一定要培养好我们的学生,将来他们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

记 者:您觉得培养好香港未来的教师,有哪些方面要特别注重呢?

黄代表:对未来的教师进行国民教育和德育教育培训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构建下一代人的国民身份认同,要通过我们的教师教会下一代怎样做一个好的公民、好的中国人、好的中国香港人。

记 者:内地的师范类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向来都非常重视,您觉得香港和内地的高校在这方面是否有合作的空间?

黄代表:是的,内地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师范大学,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确实有不少合作空间。内地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另外,我相信香港教育大学也有一些优势,可能是内地的大学会感兴趣的。

比如,我们在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等领域做得很不错的,和国际上有很多交流,而内地在这方面也有很大需求。照顾到每一个特殊的个体,让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尊重,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也是教育大学重要的使命!

记 者:您觉得在闽港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好中国故事方面可以有哪些合作?

黄代表:今年两会上,我建议推动建立香港中国文化历史博物馆和香港综合性华侨博物馆,促进全世界人民包括华人华侨在内对华夏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福建省作为著名侨乡,香港福建侨团力量也很强大,在此方面闽港之间可以有很多的互动。

《镜报》记者:请问您为何在去年创办非牟利新媒体平台fridayeveryday.com?能介绍下您对这个网站的期许吗?

胡晓明代表:这是我个人的心愿,把中国故事讲好,让国际社会多了解中国文化,也让真正的香港声音可以走出去,所以我创建的这个fridayeveryday.com是一个全英文的非牟利新媒体平台。我希望借此平台充分发挥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中西方学者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中国国情;培养一批英文流利的KOL(意见领袖),以西方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说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话语权。海外有很多国际媒体在妖魔化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不是太了解,不明白我们中国人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根基,我们非常崇尚和平。中国是和平崛起的,和西方很多国家崛起时候充满着血腥味是很不同的。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里面都没有主动侵略过任何其他的国家,而且我们也没有殖民化的意图,都是地方来依附我们,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我们的历史、文化好好宣扬。所以,今年两会我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我们要用国外主流听得懂的声音、听得懂的语言给他们讲我们的故事。

记 者:香港和内地媒体融合,共同在国外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您有何建议?

胡代表:在海外,我们除了需要官方媒体,还很需要在国际上有一定身份、知名度,了解外媒的KOL(意见领袖),需要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说。现在有几位很出色的意见领袖,如张维为教授等,但为数不多,一定要刻意去培养。所以我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加大力度,可以利用香港人在这方面的优势。

香港人的国际网络是非常广的,大部份人英语都讲得不错,培养意见领袖除了内地人,也可以挑选一些香港人,还有一些国际友人,多方面的来多讲中国故事。

记 者:您作为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从高校层面,您觉得可以推动KOL的培养吗?

胡代表:香港城市大学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创意媒体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的也很不错。但我要提醒的是,培养新闻主播和培养KOL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在人才选拔方面要注意。比如我们就聘请了一位以前在《南华早报》的资深KOL做managing editor,以一个比较幽默的形式来讲这些故事。

记 者: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胡代表:我想最主要就是去了解国际友人最喜欢听些什么,要以他们感兴趣的方法去来传播我们自己想讲的理念。所以现在我也自己花时间,一个星期起码两天时间就是跟团队讨论怎么样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访谈都能够做到最好,达到我们的目的。比如我们现在跟香港有线电视在合作举办一个 Friday talk show,邀请一些香港名人来讲香港或者国际社会上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每个星期五的晚上8:30也在IBC(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annel)用英语广播,也就是模仿美国的一些深夜倾谈节目的形式,用他们习惯的风格来做。

尾声:

社会各界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在身体力行地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日夜努力,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更能为这个大家庭作出贡献,让下一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制度优势、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共襄复兴伟业的进程也就是由这每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构成。「文化教育纵横谈」栏目将继续采访海峡两岸暨港澳为中华文脉赓续而奋斗的人的故事,诚请读者继续关注我们。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