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儒商杨兆骥和他的联通书局(2022.6)

发布日期:2022-06-27

◎林永传、丁剑

集教育家、出版家、翻译家等称号于一身,他是印度尼西亚华商中少有的资深文人,又是印度尼西亚文化人里少有的商界精英。他热爱印度尼西亚这片土地,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认为有必要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友族,让他们了解中国,学习中国;也要把印度尼西亚文化介绍到中国。他通过书籍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

他就是杨兆骥先生。

杨兆骥创办的联通书局虽小,但是在印度尼西亚,却是这个时代无法磨灭的印记。其意义和地位,犹如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冰山之上的一朵雪莲。

2013年8月,时年80岁的杨兆骥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是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印度尼西亚华人。2021年5月21日,88岁的杨兆骥先生与世长辞。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为之悲恸,该国华文教育界、出版印刷界永远失去了一位有大爱、有情怀、有担当的长辈智者。

寒门出身 少小善文

杨兆骥祖籍广东梅县,双亲上世纪初来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市,后辗转迁居偏僻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松巴哇岛美玛市,一住就是几十年。

1933年出生的杨兆骥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出身寒门,应该入学时又逢日军南侵、兵荒马乱,13岁才上小学的杨兆骥当时既不会讲华语、也不会讲印度尼西亚语,只会说松巴哇方言。但他一入小学就显出了文化天赋。

1947年,杨兆骥在当地中华学校念小学,1950年迁往泗水新华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小学教书。1954年,他又背起行囊来到雅加达,只是为了圆读书的梦想。1957年,他在雅加达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后,一边在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学攻读印度尼西亚语言文学系,一边在华校教书,前后在振强中学、振强夜校、兴安学校、新文学校执教。

不到30岁,杨兆骥便成为一位颇有造诣的语言学者,不仅精通中文、印度尼西亚文,还通晓英语和日语。上世纪60年代初,他编纂出版《印度尼西亚语外来语辞典》和《印度尼西亚语词意辨析》——印度尼西亚华侨当年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上世纪60年代,他与印华文化斗士陈燕生、胡克智等人创办具有历史意义的「翡翠文化基金会」,并共同主编风靡侨界的综合性月刊《印度尼西亚语学习》。

投身商海 初心未改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进入长达30多年的至暗年代。华社、华文媒体、华校被封闭,华文教育完全停顿。迫于生活的压力,华文教育工作者转行易业。彼时,杨兆骥创办了「五爱印刷公司」,展现了在商界的本领。他的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华校老师改行后在商界致富发达的佼佼者,同时还帮助解决了一批华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在商界施展拳脚的杨兆骥没有熄灭他那颗「文化人」的初心。在华文被禁止的30多年里,他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之间奔走,把许多外国文学名着着和科技书籍翻译成印度尼西亚文。他未曾抹去对中华文化的情结,他关注着未来,耐心等待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劫后重生时刻的到来。

创办联通书局

1998年5月,那一刻终于到来!苏哈托下台,印度尼西亚华文世界的大地开始回春。杨兆骥曾这样描述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遭遇:「32年的蒙难,32年的被欺压、被侮辱和被禁锢,那是令人触目惊心、赶尽杀绝的32年。对于在印度尼西亚读书的华人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华文已经是荡然无存,他们全都变成了华文的文盲——不会听、说华语,不会读、写汉字」。

苏哈托下台后,印度尼西亚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从雅加达到泗水,从万隆到井里汶,从棉兰到先达,到处可以听到华人儿童背诵华文的读书声。杨兆骥说,这是印度尼西亚华人劫难后对于苦难所具有的特殊魅力的注解,是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们。他们渴望学会华语、华文,通过华语、华文去认识和追寻祖先的文化——那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杨兆骥在一次演讲中动情地说,「他们学华文的魅力打动了我,诱惑了我,使我恍然悟出了道理。那打动我、诱惑我、感召我的魅力,就是那些被欺压、被侮辱、被禁锢,但从不投降、不窒息的人们释放出来的。那种对古老中华文化的执着和追求,令我不能不为之感动。强烈的激情在支配着我,创作的冲动激发着我。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这个60年代曾当过华人文化小兵的人,如今还能在文化领域为华人做些什么」。

机会终于到来。2000年4月,印度尼西亚32年来的首次中国大陆中文图书展在雅加达举办。书展期间,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代表团与杨兆骥洽谈,想委托他为印度尼西亚总代理。

那时候的杨兆骥很清楚,在华文世界已成为一片沙漠的印度尼西亚,开办综合性华文书店,肯定要亏钱。一间综合性书店,书架上起码要备有2万多种图书,还要不断引进新书。由于无法知道将来的销售情况如何,因此根本就无法知道究竟要投入多少资金。

但是他义无反顾。2001年2月,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首家「全印度尼西亚唯一专售中文图书」的联通书局在东爪哇省首府泗水市开业;同年4月,第二间书店在首都雅加达西区开业,同时在椰风新村的崇光百货设立销售点;2002年4月,第三家联通书局在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开业。谈及开设中文书店这一果断的举动,杨兆骥说,「为的是想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重建丢失了30多年的中华文化气息,要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中华文化沙漠做一名孜孜不倦的传人」。

亏本经营 无怨无悔

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华文「文化沙漠」开中文书店,结果可想而知。但现实比预计还要残酷。

由于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中断了32年,其间所有的华人都错过了中小学华文基础教育。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要花12年时间,那么印度尼西亚就有三代华人不曾学习过中文。如今印度尼西亚从二十至五十几岁的中青年华人没有阅读中文书籍的习惯,甚至根本不懂中文。而在校读书的华人小孩虽已开始接受华文教育,但还不具备阅读中文书籍的能力。联通书局八成顾客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是这样一批老顾客也在一年年减少,中文书籍的销量也随之大幅下降。渐渐的,书店一天只卖两三本书的情况成为常态。

一路走来,联通书局惨淡经营,步履维艰。利润远不能支付成本。杨兆骥不得不先后关闭泗水和棉兰的书店,只留下雅加达班芝兰旧唐人街那一间在坚守着。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杨兆骥仍勇毅前行。2005年,联通书局得到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授权,印刷了一批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联通书局还成立了翻译部,将中国四大名着翻译成印度尼西亚文连环画,在印度尼西亚全国150多家书店销售。

2013年8月,时年80岁的杨兆骥迎来了他毕生难忘的光辉日子。他与创作了《邓小平时代》的美国作家傅高义、翻译莫言著作的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等一道,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杨兆骥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奖项的印度尼西亚华人。如今,杨老先生虽已离去,但联通书局在其长子杨震南的手上,仍开门营业,苦苦坚守。它像黎明时一面孤独飘扬的旗帜,等待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实现中文复兴、旭日东升那一刻的到来。

出版印度尼西亚首套本土中文教材

2017年5月,由联通书局出版的印度尼西亚首套本土中文教材——《印度尼西亚小学华文》在雅加达正式问世发行。

在教材发行发布会上,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兼总领事祝笛代表大使馆表示祝贺,并向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祝笛说,长期以来,教材是制约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他盛赞杨兆骥勇于承担任务艰巨而又影响深远的基础性工作,对该教材认真编辑、反复修改,用实际行动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祝笛称,印度尼西亚一大批华文教育人士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一线,为推广华文和服务师生做了大量工作,很让人感动和敬佩。他希望能进一步挖掘青年华文教育人才的潜力,为他们教书育人、谋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希望在不久的将在,在现有《印度尼西亚小学华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适用于更高年级的华文教材。

《印度尼西亚小学华文》教材全套共九册,《课本》《教师手册》《练习册》各三册。

作为该教材的组织编写者,杨兆骥说,每每想到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十几年来,一直都没有一套适合印度尼西亚国情的教材,老师们不得不选用来自境外多个地方的教材,甚至有些学校和老师以微薄之力自行编写教材,其辛酸之难,苦辣之艰,让从事华文出版的人痛心不已。

2014年,杨兆骥开始组织一批在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领域勤奋耕耘的老师,与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探讨印度尼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令人欣慰的成就。「编写一套本土华文教材,一直是我的梦想」。杨兆骥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印度尼西亚人渴望了解中国,许多印度尼西亚青年学子也想到中国留学,印度尼西亚正兴起「华文热」。他说,要把推广华文、推广中华文化的事业继续下去。如今,杨老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一生挂念和从事的华文和中华文化的推广,正显现出越来越光明的前景。

开书店、编辞典、写教材……印度尼西亚儒商杨兆骥将一生奉献给中华文化与印度尼西亚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斯人虽已逝,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正兴起一股「华文热」,中华文化的推广显示出更光明的前景。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