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宋志伟:中欧科技交流合作的「推手」(2022.7)

发布日期:2022-08-10

◎德永健

在不太友善的大环境下,身居比利时的华人计算器专家宋志伟「以诚相待」力促中比、中欧科技合作。在他看来,只要是为了让「地球村」变得更好,只要彼此平等「同在一个高度」,这样的国际交流永远不会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指明科学技术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作用;30多年来,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坚持至今的一项基本国策。

邓公为科学技术「一锤定音」之时,内地正有数万留学生在国外求学,当中多数是理工科留学生。作为当时改革开放和出国大潮的「弄潮儿」,他们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或就此扎根异国他乡,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勤勉耕耘,打拼出一片天地。

比利时华人计算器专家宋志伟是后者中的一员。自1986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宋志伟旅居比利时已有36载,其间于1997年加盟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现任IBM合伙人,统领IBM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软件测试业务,是这家跨国巨头在欧洲地区为数不多的华人总监。

繁忙工作之余,宋志伟致力推动中比和中欧科技交流合作。2016年,中国科协设立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宋志伟出任基地主任,负责征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力争帮助中国地方政府「广纳贤才」,吸引海外人才及团队赴当地创新创业。

从水利「跨界」到计算器

现年62岁的宋志伟生于北京,可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幼时求学,宋志伟对物理情有独钟,后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1983年大学毕业拿到水利工程学士学位后,分配至水利部工作。

当年一路骑车40多分钟,从北京东四的家中赶到白广路二条的水利部上班,至今仍留存在宋志伟的记忆里。大到长江黄河、小到北京永定河的防洪工作,宋志伟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七八月份进入汛期,「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候,都要去部里值夜班」。

1986年,中国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开展交流合作项目。作为当年国家部委「年轻一代」,27岁的宋志伟争取到了奖学金名额,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灌溉工程硕士学位,自此人生掀开新的一页。

留学伊始,宋志伟就要适应学术研究的变化。虽然都与水利有关,但国内研究的水利工程围绕防洪展开,「是大家不喜欢水」,转而研究灌溉工程,变成了「大家都喜欢水」,两者其实差别很大。

硕士毕业之际,因自觉「搞农业灌溉不是专长」,继续在鲁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宋志伟再度做出调整,转而研究海洋仿真,目标是通过改善算法提高计算效率,缩短计算器模拟海洋时的运算时间。至1995年博士毕业,宋志伟交出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发表10多篇国际论文,还多次受邀担任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评委,有关「并行计算」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宋志伟介绍,为了研究「并行计算」,自己在鲁汶大学水利系和计算器系「两头跑」,学术生涯由此从水利「跨界」到计算器。1997年,宋志伟入职IBM,先从最基本的程序员干起,其后逐渐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2005年,因率领团队顺利交付一项银行软件测试重要项目,宋志伟不仅获IBM表彰,比利时媒体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反映出宋志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领导才能。

2018年,宋志伟升任IBM合伙人。他介绍,按照IBM内部的管理架构,成为「合伙人」标志着自己进入了IBM高级领导层,此后开始「独当一面」,负责IBM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软件测试业务。

中欧科技交流合作「推手」

宋志伟常常说,可能因为在北京出生长大的缘故,自己喜欢广交朋友。旅比30余载,宋志伟先后担任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轮值主席、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主席等职。2016年,中国科协设立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宋志伟出任基地主任,致力推动中比和中欧科技交流合作,为海外人才及团队赴中国创新创业搭桥架梁。

他的内心深处,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我从中国来到比利时,虽然在这里工作这么长时间,其实一直都和中国心心相通。」宋志伟说。

比利时虽为小国,但科技创新能力很强,素有「科技小巨人」之誉,1100多万人口已经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医药健康、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智能制造、食品农业等均为其科研优势领域。而中国内地自改革开放一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比科技合作蕴涵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带领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15位同仁,宋志伟力争开启一扇科技交流合作的窗口。2016年至今,他先后牵头组织9次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欧洲赛区预赛,累计收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000多个,其中外籍选手参赛项目192个,向国内推荐项目130多个,落地项目32个,另外还建立了两个外籍院士工作站。

宋志伟表示,几年的接触下来,他能感到比利时乃至欧洲科研人员对于赴中国创新创业的「渴望」。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欧洲市场和经济态势不甚满意,另一个是对欧洲人做事的冗长程序也不满意,「某种意义上觉得中国人做事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很想到中国来」。

如今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在中欧两边都有了一定名气。宋志伟介绍,2019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访问比利时,就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等举行座谈会,他和基地同仁应邀参会;在比利时和欧洲科研圈,宋志伟已两次受邀参加欧洲知名商会组织的圆桌会议,就涉华议题发表看法;与此同时,过去基地征集项目是「我们找他们」,现在变成「他们找我们」,很多海外人才非常希望基地帮忙对接,推动自己的科研项目在中国落地。

这也意味着宋志伟和他的团队必须付出更多努力。由于各有本职工作,他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兼顾基地的工作。记者约访宋志伟时,每每都是夜里两三点才收到回复,开始以为是「作息规律」使然,后来宋志伟才告知现在他很少能在夜里两三点前睡觉,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确实很忙」,但做成一件事的满足感促使他不断前行。

以诚相待应对压力

受当前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影响,中国科技对外交流合作遭遇「逆风」,不时面对西方国家的无端猜疑和干扰。比利时号称「欧洲心脏」,既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首都布鲁塞尔又是欧盟总部和北约总部所在地,在此推动中比和中欧科技交流合作,可谓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

面对外界疑虑和压力,宋志伟给出的答案是「以诚相待」。对于有意赴中国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宋志伟强调要秉持「服务」意识,遵照「专业」和「透明」原则与之交往,进而建立互信。

宋志伟举例,当初自己「母校」鲁汶大学一位院士有意与中国合作,但接触伊始对中国能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颇有疑虑。对此宋志伟以诚相待,一方面讲明自己身为华侨华人,可以和中国相关机构做好对接,另一方面强调自己身为专业人士,会对项目在中国何处落地进行遴选,而且会负责到底,不会中途对项目撒手不管。

这名院士被宋志伟的诚意所打动,表示宋志伟非常专业,同意赴中国参赛,其间对「中国人渴望做事的心情」印象很深。目前相关科研项目不仅在山东落地,还与河南、安徽等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以加快项目进展。

至于不太友善的大环境,宋志伟的应对之策是「找准定位」,即超越「比利时人」或「中国人」的定位,而以「国际人」定位自己,否则「怎么定位都有问题,所作所为和言行都会受到拘束」。

他特别援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示如果出发点是想让「地球村」变得更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服务,就会很有底气,因为这样的「国际交流永远都不会错」。

「做任何事情别人都会有不同解读,他们要说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但只要本着透明和专业原则,真心地去做,至少你自己觉得很舒服。」宋志伟说。

他透露,到目前为止,欧洲(比利时)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尚未遭遇比利时媒体的负面报道。他自己和基地同仁也反复表示,作为纯粹的科技交流团体,他们的目标是「合作共赢」,让世界变得更好。当然,每次组织比赛发出通知前,基地都会请法律界的朋友帮忙把关,保证不出现问题。

总结自己36载旅比历程,宋志伟说,当年走出国门,因为对外面的世界不太了解,大家抱着「向别人学习」的心态,想努力证明「中国人比别人强」。如今随着中国飞速发展,已然感觉应该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做事之道,向外界表明,在国际舞台,无论是主导还是配合,只要彼此平等「同在一个高度」,中国可以和任何人进行交流合作。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