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香港疫情防控在摸索中前行(2022.9)

发布日期:2022-09-30

◎成一

特区政府面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既不夹硬搞「动态清零」,也不是无所作为,「与病毒共存」。而是在疫情反弹中以变应变,一手抓提振经济,一手抓疫情防控,谨慎判断形势,小心放宽措施,逐步推进,分段而行。

新一届特区政府7月就职以来,各项工作顺次展开,起手顺畅,开局良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

然而,新冠疫情的防控情况,尤其是确诊人数的大幅反弹,却在意料之外:6月初,第五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确诊人数每天控制在两至三位数以内,香港食肆及娱乐场所因此基本全面放开,社会正常秩序渐次恢复。但是,从6月下旬开始,疫情又开始反弹,每日确诊人数从600、800上升到超过1000;到了7月,确诊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1000至3000多人;进入8月,每日确诊人数更增至4000到6000多人。

面对疫情的反弹、确诊人数的增加,特区政府的做法和取态同样在意料之外:不仅没有收紧防疫措施,反而在8月8日,宣布将外国及台湾地区抵港人士的酒店隔离时间,从7天,减为「3+4」,即入境旅客只需在酒店隔离3天,另外4天则实行家居或自行居住的医学监察。医学监察期间,可外出乘搭交通工具及正常上、下班。与此同时,香港超过万人聚集的大型活动也在照常一个接一个地举行。7月20日,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在会展中心举办,一周的时间里,入场人次高达85万之多;7月29日,同样的地点,又举办了人潮如浪「香港动漫电玩节」;8月11日,香港会展中心群众性大型活动「美食博览」再告开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疫情大幅的反弹,特区政府是否已经感到无能为力,干脆泰然处之,选择「躺平」?还是从疫情的现实情况出发,宽严相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一条防控疫情和提振经济两不误的路径?值得作一番深入的考究。

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特区政府在疫情反弹的情况下,不是采取进一步收紧防控措施的常规手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适度放宽了相应的规限。令人奇怪的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在香港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中引起任何非议,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不少人还冀望政府以后可以再放宽一些。

香港各界「情理之中」的反应,或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其一,香港的抗疫与内地和世界各国几乎同步,两年半有多的时间里,中招染疫、围封强检、医院隔离、疫苗接种等等,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紧张到松懈、再紧张再松懈的多次往返推拉,无论是政府官员、医护人员,还是企业老板、普通市民都被搞得身心俱疲,所有人都希望放松心中长期绷紧的那根弦。

其二,尽管香港很想学习内地「动态清零」的经验,但是,事实证明,香港不具备内地的制度优势,政府也没有一呼百应的群众基础。因此,动态清零只能在口头上说说,根本没有办法落实到行动中。既然如此,换换思路,宽严相济,也不失为一种探索和尝试。

其三,适度放宽相关规限,并不意味就是「躺平」、就是不作为。特首李家超率「应对疫情指导及协调组」在8月8日的记者会上,公布了「3+4」酒店检疫方案及「红黄码」新措施后,他特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图文并茂地解说政府继续防控疫情的「五大原则」:一是不躺平,要控制确诊数字;二是科学精准识别不同风险级别人士;三是平衡风险与经济动力;四是减重症、减死亡;五是重点保护高风险人士,包括老幼及长期病患者。

其四,眼下的疫情大幅反弹,表面上,看似极其凶险,而实际上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再出现井喷式的大爆发。特区政府医疗专家顾问指出:这两年半以来,全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高达450万人左右,绝大部分人都已经康复或正在康复,身体有了抗体,筑起了较为安全的抗疫屏障。适度放宽疫情的防控措施,将确诊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反而会使得香港的防疫屏障更加厚实。

香港需要提振经济活力的动能

新冠疫情长期肆虐,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经济活力和经济动能。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海外的国际化大都会,自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香港为防控疫情,采取了海关封关、人流限聚、食肆酒店限制堂食等一系列措施,旅游业、航空业、餐营业等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此间舆论认为,香港经济不振,百业萧条,各行业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和冲击。集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特区政府额外开支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仅是政府为纾缓民困,给市民每人发放现金1万元、发放消费券1.5万元的专项支出,就超过1500亿元;另外,政府巨量采购新冠疫苗、采购防疫物资和药品以及发放的「保就业」金额等等支出,又是一笔天文数字。与此同时,政府卖地收入减少、税收也大幅减少。此长彼消,一进一出之间,特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可动用的资金更显得捉襟见肘。

二是本港企业难以为继,开工困难,出现破产潮、倒闭潮。香港总商会今年2月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91%的受访会员表示,本港营商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占54%,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的占37%,完全不受影响的,仅占1%。该总商会用「极之严峻」来形容香港的营商环境。

三是市民收入减少,生活压力巨大。香港社会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数十万居住劏房、笼屋、寮屋、公屋的打工仔,家中无余钱,手停则口停。企业的破产潮、倒闭潮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潮。有统计数据表明,疫情之前的2018年、2019年,香港的失业率基本稳定在2.8左右,疫情以后,失业率大幅飙升75%以上,最高时期超过了5.5。底层市民生活困顿可想而知。

香港经济不振,缺乏活力、缺乏动能。如何尽最大的可能,增加香港的人流、物流、现金流,刺激经济复苏,这是特区政府施政最重要的考虑。一手抓提振经济,一手抓疫情防控,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可能是政府面对目前情况的最好选择。关键是要留余地、有后手,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

摸索适合香港疫情防控之路

新冠疫情发生在21世纪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科技发达、医学昌明的今天,其病毒传播力之广,感染力之强,致死率之高,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疫情传播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确诊人数高达5亿多,死亡人数约630万。

较早大规模爆发新冠疫情的中国内地,由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断然措施,该封城的封城,该隔离的隔离。同时,全国一盘棋,上下同心、统一号令、统一行动的制度优势,在处置果断、抓时间、抢速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传统美德,更为举国抗疫、动态清零鼓舞了士气、增加了信心。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坚决实行「动态清零」,在防疫抗疫中独树一帜,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不仅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诸国,也远远低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欧等世界上大多数疫情严重的国家,面对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新冠疫情,根本发挥不出国家体制和制度的优势,医疗系统瞬间崩溃,病毒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呈几何数字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医学传统意义上对付大范围病毒传播的正路做法—坚决隔离、果断清零,已经变成了不可能。于是,这些国家选择了「躺平」,提出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理念。在病毒仍然广为传播、确诊人数居高不下的当口,完全放开,出入境不设防、公共场所不设防,所有大型商贸文体活动,连口罩也不用戴。

毫无疑问,坚决隔离、果断清零、严防死守、持之以恒,是对新冠疫情防控最好的方法,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负责任的最好做法。但是,就现在全球疫情的大格局而言,「清零」就有些尴尬了:一是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此起彼伏,不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且还久拖不绝,不知何时是个头;二是虽然变种病毒传播力超强,但重症率和死亡率又极低,危害已经大为减弱。如果为此而长时间闭关锁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是否合算?最要命的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时候,如果继续坚持「清零」的做法,除非不开国门,否则根本防不胜防。

世纪疫情之下,没有灵丹妙药,没有放之四海的现成经验可循。特区政府面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既不夹硬搞「动态清零」,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与病毒共存」。而是在疫情反弹中以变应变,一手抓提振经济,一手抓疫情防控,谨慎判断形势,小心放宽措施,逐步推进,分段而行。疫情可控之时,则进一步放手经济民生;疫情警号响起,也有预案应对。如此,或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疫情防控之路。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