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透视「注水」博士的荒诞(2022.9)

发布日期:2022-09-30

◎子瞻

近段时间,高校批量招国外「注水」的速成博士引发舆论热议。先是湖南邵阳学院一次性批量「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而这一所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早已上了教育部留学「黑名单」。就在邵阳学院被通报批评,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被免职的同日,河北邢台学院也被爆出现批量引起13名韩国高校「速成女博士」的情况。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人们印象中应该深处象牙塔里,散发智识光环的「博士学位」,早已沾满了世俗的「烟火气」,不断引发社会争议和舆论批评。其中,以「注水」的速成博士尤甚。原本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学术训练,产出原创学术贡献才可能获得的博士学位,如今通过暗箱运作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快速生产链,将博士的门坎和质量大大降低。

若将中国的「注水」博士通盘细致观察,不难看出,其主要分布在两个「场」。其一,是「考场」,即学校。据媒体报道,中国不少地方院校为了提升自身学校的博士数量,近年频频与东南亚高校合作,组织教师赴相关学校读博。在部分高校,甚至12天便可读完博士一学期课程,一时间「速成博士」「东南亚大学沦为学历加工厂」等话题引发关注,而如今「速成博士」项目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招生。

其二,是「官场」,即政府。文凭「大跃进」的歪风在官场一直存在,博士学位几乎成为官员希望获得升迁的标配。高官不费吹毫之力,甚至不用进校门,秘书代写论文,即可轻松「博士」了。有专家研究表明: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在官场。近年来,多省市的「厅官」在清华、北大、党校等学府读起「论文博士」,以求更大「进步」,腐败官员涉嫌学位造假,多起围绕「学位帽子」的丑闻屡见报端。这既让公众对官员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丑态嗤之以鼻,也让各大高校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在「学历大跃进」的浮躁之风下,博士学历「注水」现象越来越突出,更是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乱象。

一场「投机」的双向共谋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不断批量引进「速成博士」,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此次湖南邵阳学院和河北邢台学院的事件,再度将这一现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更多人看到高校与「注水博士」之间的一场双向共谋。

湖南邵阳学院组团前往的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是一所因为「疫情期间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而上了教育部留学「黑名单」,明示必须「加强审查」的海外博士速成高校。如今,却成了国内不少学院眼中的「香饽饽」。明知学位水,偏往水里蹚,背后的原因早已不言自明。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邵阳学院的一位院长明确给出为何要引进「注水博士」的答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而邵阳学院的发展规划中明确,其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2023年升格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30年前升格为大学,2035年前升格为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单位」。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的「学院」和「大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地位与所能获得的资源却大有区别。而要完成上述目标,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的占比是一项极为硬性的指标。不过,既然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是申硕以及升级为大学的硬性指标,为何相关院校不从国内高校引进博士,却要从国外引进「水博士」?

对此,有教育领域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地方高校要靠自己的办学实力,难以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应聘。因此,鼓励有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攻读博士成为可行的方法。但不论读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都需要较长周期。权衡下来,由高校组织在职教师,去国外一些不知名大学统一攻读含金量低的博士学位,成为这些高校的最优解。

而对于部分希望能在高校拿着「铁饭碗」混日子的教师来说,由学校组织统一获得一个博士学位,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选择。尽管学位的含金量低,但是在获得「注水博士」的教师眼里,这样的选择一方面能为学校升格完成指标,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以后晋升尽早铺平垫脚石,提前满足相关学历要求的「硬条件」。

由此可见,组团去「镀金」,「出口转内销」,「注水博士」野蛮生长背后,是蔓延在国内高校的浮躁心态和投机主义。在现有的规则中,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的占比俨然是决定地方高校「升级」的一个硬门坎。地方院校以一个普通学院的资源,引进高学历人才并非易事,于是他们打起了「内部挖潜」的算盘,联合国外一些高校「批发生产博士」。而愿意去攻读「水博士」的老师也乐此不疲参与到这一共谋之中,想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给自己镀金。此举对学校和有意提高学历的教师来说,似乎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败坏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和学术尊严。

有评论指出,要剎住这股歪风,还得从根上去治,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如今,高校批量引进「速成博士」,并不是看重教师的学历,而是看重背后的学历指标,是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幅提升,以此展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学科建设成绩,并进而获得更多办学资源。

然而,指标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随意的人为干预,希望有可量化的标准进行考核。当前的「唯学历指标」论,导致为了达到相关指标又回到投机取巧的人为干预上,彻底背离了指标的初衷。学历从来不等同于实力,投机取巧换来的博士帽子,如果没有足够匹配的实力又如何戴得稳。有教育专家指出,避免「水博士」进高校,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以引导高校安于自身定位,选好自己的赛道,彻底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评价问题。

权力与学历交易

相比高校为获取更多资源进行的一场双向共谋,「注水」博士进官场的过程,更显示出权力与学历交易的荒唐。曾被社会各界认可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早已异化为少数人造假牟利的工具,引发了不少人对高等教育学历的信任危机。

一个又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头顶知名高校的博士头衔,却从未见其上课,让相关的名校公信力备受质疑:学校是否为身份「特殊」的学生提供了文凭「绿色通道」?在如此「学历大跃进」的浮躁之风下,被异化的学历教育五花八门,更有业内人士将中国官员博士总结为三种典型模式。

其一为「五不型」。即「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写论文」「不用自己交学费」的学历教育。在一些高校,原本为照顾国企技术骨干而制定的研究生单考政策,如今已成为官员和企业高管获取文凭的管道,上课、做作业、写论文都可以找人代劳。

其二为「速成型」。不少省份与一些名校开展的「省校合作计划」。有媒体报道,个别省份给学校一笔钱,学校便替省里培养一批县处级以上干部。但干部们公务繁忙,不少办公地距学校千里之遥,无法保证学习时间,其毕业速度却高于同等学历的全日制学生。

其三为「论文型」。不上课、提交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就拿到一张博士学位文凭。更荒唐的是,而即便是这一篇品质不高的论文,也往往不是出自官员自己之手。这一方式被认为是当前官员获得博士学位最为普遍的方式,成为博士教育的一种变异。

为何官员对博士学位如此趋之若鹜?有评论指出,对官员来说,用权力换取一顶「博士帽」,便有机会获得更大的「乌纱帽」。据了解,不少地方和部门甚至列出了「学位——官员级别换算表」:学士相当于科员,硕士相当于科长,博士相当于处级,博士后相当于厅级等,延续着过去「学而优则仕」「唯学历取官」的观念。

在目前人事体制中,「唯文凭主义」和「唯高学历论」仍大行其道,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等诸多政策如今仍与文凭挂钩。而权学交易下的「注水文凭」,是对勤奋刻苦的莘莘学子的无情嘲弄,不仅让文凭「含金量」大打折扣,更破坏了高校的公信力,让人们对神圣的学术殿堂产生了信任危机。

尽管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高校必须守住操守,不能沦为追逐「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应当拒绝功利主义,引导师生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终身志向,不能让很多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被异化。但现实中,一部分高校将位高权重的官员「要文凭、混文凭」视为自身与权力结合的机会,一部分高校对此虽嗤之以鼻但也充满无奈,有博士生导师表示,「每年招生的时候,都不敢开手机,打招呼、走后门的人特别多,不少人是政府实权部门的官员,满足他们感觉是在做交易,拒绝他们又怕得罪不起。」

在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迎合市场需求的高校靠着文凭这棵「摇钱树」,「生意」红火,财源滚滚。武汉理工大学被曝出近10年来,便通过廊坊硕士班先后向百余名无资格入学的学生授予了真实的硕士学位。更有高校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校招收一些高官读博,确实能给学校带来资金和项目,也给以后办理其他事情开辟了门路。正是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不少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串通一气、为一些「特殊」学生获得「注水文凭」提供各种便利。

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无论是治理学校与教师共谋的「速成博士」,还是治理「虚火旺盛」的文凭「大跃进」,都应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重文凭更重水平,应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严把博士学位授予关。同时,对「伪学历」要进行严厉的惩处,方才有望破除「注水」博士背后的种种荒诞。

博士,这一原本代表专业学术能力的最高级别学位,如今却面临荒诞的局面。大量的「注水」博士们,使博士头衔名声扫地,质量大大缩水,而「注水」博士群主要分布在官场和高校,其背后都是权力与学历的共谋与交易。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