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精英

首页 > 最新文章 > 华裔精英

周俊在德国讲武汉的故事(2022.10)

发布日期:2022-10-11

◎马秀秀

借助基础性和应用性调研,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周俊有针对性地将家乡武汉等内地城市的文化故事传播至德国。在她看来,用对传播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增进中德两国之间的理解。

「在不了解受众的情况下,很可能造成『传播错位』。」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指出,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传播由「大水漫灌」向精细化转变至关重要。

从2000年赴德读博,到一直致力于中德间文化交流,周俊数十年如一日,注重通过调研,借助精细化传播方式,将其家乡武汉的故事远播海外。

结缘德国:从武汉到明斯特

当记者在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见到周俊时,她正忙碌地敲击着键盘,对接「武汉热干面视频」推广事宜。成长、工作于武汉,来德后的周俊从不忘反哺家乡,武汉文化自然而然成为其对德传播的重点课题之一。

「武汉给我留下了太多回忆。」提起故乡,周俊满是怀念。忆及从武汉到明斯特的经历,她诉说起自己与文化传播的缘分。

赴德留学前,周俊从事专题片拍摄工作。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她走过武汉的大街小巷,聆听各种人物故事,工作干得乐此不疲。

彼时的周俊被大家称为「拼命三娘」,作品年年都有获奖,但渐渐地,她好像不再快乐。

「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了某个模子里。」周俊告诉记者,尽管工作单位一直探索创新,但循环往复的工作让她渐渐陷入职业瓶颈,「我迫切需要新鲜血液,为自己找寻出路。」

恰好,周俊那时被德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深深吸引。一方面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想看看「德国品牌」是如何炼成的,于是,在语言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她毅然辞去稳定工作,赴德探索未知旅程。

「试水」国际传播:拍摄《汉斯在武汉》

研读社会学专业,让周俊有更多机会深入德国社会。彼时,德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令她感到不可思议:即便在明斯特大学城这一高素质圈层中,还会有人好奇地询问,中国人是否喝牛奶?中国女孩能否堕胎?「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

「我想让德国人了解中国真实的样子。」周俊坦言,自己最熟悉家乡武汉,希望从武汉做起,「积跬步,致千里。」

2003年是周俊出国后第一次返回家乡。拜访亲友之外,她为自己安排了一项特殊任务,那便是运用自己拍摄专题片的经验,向德国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武汉。

朋友建议周俊将武汉城市宣传片带到德国展示,但她并不想简单地将介绍做成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的输出。在其设想中,专题片应以人物为主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故事讲述,让德国观众深有同感地了解武汉的文化脉络与社会肌理。

几经周转,周俊联系到了在武汉生活多年的德国人汉斯,专题片运用德国语言和面孔,嵌入中国式生活场景。2004年,专题片《汉斯在武汉》在德国播出,引起当地人兴趣与口口相传,「他们会感叹,原来中国的生活和想象中不一样。」

专业加持:注重「调研」力量

读博期间,周俊一直关注中华文化传播课题。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她尤其注重「调研」作用。

自1993年以来,明斯特大学社会科学系就成立了调研中心。「在德国做很多决策前,都少不了借助调研,比如马路如何修、垃圾处理如何收费等。」周俊坦言,读博期间的她「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开始尝试将调研中心的大量学术方法运用到中华文化传播中。

周俊指出,中国元素多而丰富,却常面临传播不出去的境地,很多时候与传播方法有关。「因为传播者不了解受众需求,就很容易造成传播错位。这与做产品类似,如果没有市场,何谈畅销?」后来,在明斯特大学调研中心基础上,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周俊作为负责人表示,该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在不改变传播目的和宗旨的前提下,运用社会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市场调研方式找到更好的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弥合传播中错位点。

童话为媒:述说武汉故事

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武汉文化魅力却少为海外所知。此背景下,武汉市黄鹤楼风景管理处和武汉市宣传部联合周俊团队,希望打开武汉海外知名度。《黄鹤楼童话故事》应运而生。《黄鹤楼童话故事》是德国市场第一本城市童话故事,为讲好「一带一路」城市故事树立了典范。

周俊介绍,在德文版黄鹤楼童话创作过程中,针对长期困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其团队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一是研究如何用所在国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二是如何营销,即首次使用大数据和垂直营销方式。

《黄鹤楼童话故事》创作过程中,调研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周俊表示,通过调研,其团队了解到德国是童话故事之乡:德国有70多个城市有自己的童话故事,而中国却是空白;通过调研,其团队了解到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认识存在的误解和偏差,然后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随后组织传播学家、中德文化对比研究专家、汉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童话故事研究专家、城市形象和文化研究专家等相关专家学者及小朋友举办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书中没有一个元素是随意出现的。比如莲藕,德国本土没有莲藕,但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德国人对莲藕及其药用价值很感兴趣。」周俊表示,借助调研的作用,绘本最终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原味的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设计,将中国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优秀美德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

在《黄鹤楼童话故事》尾页附着真实黄鹤楼和武汉美食的照片,周俊介绍,这旨在引导读者虚实结合,「带大家跳出童话,去了解真实的武汉。」

《黄鹤楼童话故事》进驻了德国百家书店、图书馆,走进德国孔子学院,并得到德国艺术家的合作推广。在「春雨润物」般影响下,《黄鹤楼童话故事》吸引德国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武汉热干面也因此登上知名饮食栏目。

借助德国儿童读书节等平台,周俊在为小朋友们朗读时会介绍,武汉到德国有火车连接,「是『一带一路』的风把火车吹过来的。」借此,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展现出对「一带一路」的兴趣。

创新实践: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故事》德文版从策划、创作到完成历经一年,是周俊团队又一次颇具代表性的对外文化传播创新实践。

此次实践源于一次偶然事件中,周俊团队发现《高山流水》作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曲目传播与其背后故事存在断层。

彼时,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曾组织德国各界名流观看一台中国演出,大家对《高山流水》古筝演奏如痴如醉,对曲子背后那段令人心碎的故事却并不知情。

「观众的情感反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周俊反问自己,「曲子—典故—城市」这三个元素处于传播失联的状态。如果将失联的三个元素重新组合与链接,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

周俊团队查阅了大量东西方资料,在创作改编中,从伯牙和子期相识、相知、相濡以沫的高贵情谊入手,从他们追求精神上的共鸣点展开,成功规避了文化传播中易引发同性相恋的歧义;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其团队放弃了原版中樵夫子期来自音乐世家,因家庭变故沦为樵夫的人物设计,将伯牙和子期两人置于不同家庭背景与阶层之下,进一步深刻表现知音难遇的现状。

原版中有一疑点始终无从解释,即在两人约定第二年相遇时子期如何去世。为了让这一人物合情合理,同时又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体现出来,周俊团队又作出大量情节设计、改编和完善:伯牙子期第一次相遇畅谈通宵,伯牙邀请子期同行时,子期因家中还有父母需要赡养,不能同行;第二年,子期因生计砍柴失足跌入山涧受重伤,临死前,他躺在父亲怀里,惦记的是不要忘了中秋节与友人的约定,嘱托父亲帮他完成遗愿。

「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周俊指出,当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既遵守孝道,又重视友情的人物展现在大家面前,德国读者必然会为之感动;当人们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武汉,必然会对城市形象产生正面积极作用。

举一反三:吁重视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及系统思维

在周俊团队努力加持下,武汉在德国的知名度越发打开。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林克对武汉和杜伊斯堡间的「一带一路,友城共进」项目方案大加赞赏,推出了德国首列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火车——武汉号。在绘本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正更加了解武汉,了解「一带一路」故事。

武汉文化只是周俊团队对外文化传播的课题之一。以调研为抓手,周俊团队助力中华文化出海的触角已延伸至海南、广东等多个省份城市。

「做对外文化传播需沉得住气,而且要重视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周俊坦言,大家普遍想做短平快、昙花一现的活动,因为容易出成绩;而基础性研究看不见,且效果也不是短期能呈现出来的。

结合《汉斯在武汉》《黄鹤楼童话故事》和《知音故事》创作,周俊指出,文化国际传播是系统工程,需用全面系统观点看待;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传播方式、渠道建设、传播人的国际能力培训等;传播方式需由短期动态向长期可持续性转型,单一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型;与此同时,需发挥文化传播在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运用调研决策制等。

「在谈到德国对中国存在偏见和误解时,尤其是中德关系出现紧张时,不妨借力基础性和应用性调研。」周俊表示,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化思维进行双向传播,将对增进中德理解发挥积极作用。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