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通关、去殖与对台法案(2022.10)

发布日期:2022-11-07

◎区汉宗

(一)香港须尽快对外全面通关

香港疫情发展至今,市民普遍有抗疫疲劳感,故对放宽政策望眼欲穿,包括希望放宽入境要求。目前条件下,国际放宽入境检疫安排通关为大势所趋,且香港的邻近地区都持续放开,香港何去何从?如何在防疫抗疫和发展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做到「两不误」,对特区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已近乎完全取消防疫和入境限制。韩国由去年11月实施「与病毒共存」政策,并于7月起再放宽入境限制,恢复香港特区及BNO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入境旅客无论是否打齐三针,均免除隔离7天;新加坡宣布,从8月29日起取消未完全接种疫苗入境人士的7日隔离安排,未完全接种疫苗入境人士只需在出发前往新加坡的前两天,完成病毒检测及取得阴性结果,便无须在新加坡进行7日的隔离,完成疫苗接种旅客入境新加坡,无需接受检测或隔离。另外,除了公共交通及高风险场地如医疗设施外,取消室内戴口罩的要求;泰国新冠疫情管理中心于7月1日起正式全面放宽边境政策,泰国自由行及所有旅行团均可前往泰国旅游。同时,完全接种疫苗人士,入境泰国不须再申请入境通行证、不需购买保额大于10000美元的旅游保险、在公共场所亦不需佩戴口罩;日本最快10月取消入境上限,并考虑重新接受自由行及免签证入境;澳洲政府自7月6日起进一步解除旅客入境澳洲必须完整接种新冠疫苗之限制,入境旅客无须提供疫苗接种证明,亦不用进行检测。新冠死亡率下降,相信是不少外国政府决定为边境管制松绑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多国入境旅客人数回升,欧洲部分国家的旅游业逐渐复苏。

如何在防疫抗疫和发展经济之间取得平衡,做到「两不误」,对特区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9月5至11日,世卫接获少于1.1万宗新冠死亡呈报,按周跌22%,新增确诊更急降28%,报逾310万宗,与1月中Omicron高峰期多达2,300万例,可谓大相径庭。世卫分析,新冠大流行「终点在望」!

香港经过今年三月至五月第五波疫情的高感染和高死亡期,随着病毒变种,染疫者出现重症的情况减少,死亡人数亦下降,而死者中大部分是有本身病患或未完成疫苗注射。从趋势来看,即使近期单日染疫人数有七、八千,但从疫情严重性观察,正走向缓和;故此,社会上不断有声音,要求政府放宽社交距离和争取通关,因为社会、民生和经济都受疫情打击太久,急需改善。

香港依旧对外对内不通关,负面影响路人皆见,经济疲弱导致百业萧条,市民生计朝不保夕,结业潮一浪接一浪。本身是香港总商会理事的林健锋引用该会近月调查指出,近三分一大型企业有计划或已经把部分业务撤离香港,他说:「我们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疫情完结在望,香港宜审时度势松绑,应全盘检视入境防疫,简化核酸检测要求。香港是国际城市,靠吃四方饭,广交朋友,面向国际,联系世界,若防疫政策太紧,会影响到外国人对香港的观感。因此,特区政府不但要尽快将问题处理好,还要认真检讨已执行了近三年的出入境防疫政策,看看哪些政策或措施已经过时,应主动作出修订,因世界多国已陆续对外开关,毋须检测和检疫便可入境,香港在这方面明显大滞后,在做好防疫的同时,设法便捷入境旅客,才能巩固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

要强化香港吃四方饭功能,须做到副总理韩正早前指示要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如何做好国际联系的桥梁,须设法稳住疫情,尽快放宽入境检疫,让旅客感到便利。对外通关是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命脉,但这只能在确诊病例进一步下降、「一老一幼」接种率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实现。香港经济疲惫,面对周边国家地区挑战,尽快先对外全面通关,乃是眼前急务。香港将于11月举办多项大型国际活动,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外全面通关的契机,香港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做足一切准备。

(二)香港「去殖民化」需确立国家认同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连日有香港市民到金钟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献花、填写吊唁册,领事馆外更是花海遍地,写吊唁册的人龙延伸至香港公园,再到茶具文物馆,轮候时间可达3小时。

香港著名评论家和医生周伯展感慨,那条人龙长到难以思议,由香港花园开始排队去英国总领馆,香港居然有这么多孝子贤孙,患上斯德哥尔摩症侯群。实际上,我们都不希望香港人没有自身的定位和文化价值,只在为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英国君主的生死而动容。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人质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产生情感,同情压迫者、认同压迫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亦即鲁迅所写: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辞世,许多港人基于历史情节与现实认知而深感哀痛,这是人情的真挚表露,无可非议。值得探究的是,翻过英国在港殖民压迫的历史一页之后,港人还要继续「恋殖」吗?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该当如何调整?一些香港人心中残存的「恋英情结」是否应该彻底了断?

英女王对于香港其实亦仅具象征意义,实际上在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当中并没有实权,因此她对香港这段时期的发展并没有什么重要角色可言。然而,不少怀缅过去的香港人偏偏对这段英治时期的历史欠缺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尤其是未曾体会英治的年青一代对这段历史模糊,记忆不全面。一些人有心利用这种情绪,与他们对现在生活的不满糅合在一起,美化英治以及指桑骂槐地批评中国及中华文化,实际只是在推动一己政治主张。

不仅建制派,很多温和反对派和大多数市民都质疑,这代表着对英国殖民时代的眷恋,对香港人是一种羞辱。但乱港分子毫不顾忌,他们被黄媒及黄师洗脑,毫不掩饰对港英时代的怀念,还指望大英帝国插手支持。事实上,英国的目的就是要把香港从中国分离出去,意在用「民主」这步棋为香港留下祸患。

前几年分离主义在年轻人间盛行时,就有不少混杂了对美化英治时期的恋殖思想。可惜的是部分人不只对这段历史有着错误的认知,产生一种视英治为尚,更对自身文化极尽唾弃,俨如一种扭曲、恋殖的价值观。

这种恋殖的情绪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近年西方社会对殖民主义非常敏感,不少前殖民国家都积极去殖,反而在香港,有人恋殖以至于对本身的中华文化全盘否定。他们对一个殖民统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君王之死却如丧考妣,视中国强调爱国为野蛮行为,却对英女王所象征的爱国主义粉饰为先进民主。

去殖民化又称非殖民化,广义上说是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或自治的过程。就香港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英国殖民者将香港管治权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在「一国两制」实践中,对英国人的遗留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中,将不利于「一国两制」实施的带有浓厚殖民主义色彩的制度、法律、意识、文化和习惯等逐步加以清除,将百多年来港人用勤劳、智慧、勇敢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凝聚的包括核心价值在内有益于未来发展的制度、法律、意识、文化和习惯等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赋之以新的生命力。

「去殖民化」是香港当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政治课题。香港的殖民认同是经英国长期经营,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不断强化的结果。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从主权和法理等层面实现了「去殖民化」,但仍然面临着社会制度、话语权方面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去殖难题,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殖民主义」问题已经演变为「后殖民状况」,这使得殖民问题由单纯的文化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香港「去殖民化」需确立国家认同,拒绝精神文化漂泊,掌握自己完整历史的书写权与话语权。

从根本上说,香港的「去殖民化」既是指香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的历史过程,也是指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作为中国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所进行的彻底摆脱殖民文化遗产的历史过程。香港社会本质上必然存在一个「去殖民化」和「人心回归」的文化政治环节,并由此牢固确立「爱国爱港」的身份认同与政治价值观。

香港要做到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抓紧百年之大变局带来的发展机会,令香港普罗市民能感受到香港与国家命运与共的一面,这样才可以使新时代的港人拥有一份全新的共同回忆。

(三)香港能有效化解《台湾政策法案》带来的冲击风险

美国政客为了反华而打「台湾牌」且变本加厉,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14日通过《台湾政策法》,是自1979年后最全面调整对台政策的一项重要法案,透过在军事、外交和其他领域提升美台关系,试图提升台湾在国际活动空间,是严重违反一中政策的重大挑衅,一旦法案成为法例,中美关系恐怕陷入摊牌状态,令整个亚洲难以稳定安宁,香港也面临严峻挑战。

法案要成为法例,还要过三关,即须参议院、众议院全体表决,并交由总统拜登签署,个中可能存在变量,因中期选举还有不足两个月便举行,反华是吸引选票的「票房保证」,民主共和两党之徒皆不惜挑起台海危机,好让自己坐收政治红利。

《台湾政策法案》的内容包括:首先是该法第204节载明成立「台湾安全援助倡议」,授权美国政府对台提供四年4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与20亿美元军事贷款,并且要求美国国防部得逐年提交防卫台湾策略审查及评估报告。

其次,法案拟修正《台湾关系法》内文,载明美国对台军售内容,从现行提供的「防卫性武器」调整为「可吓阻解放军侵略行为之武器」;

第三则是指定并赋予台湾「主要非北约盟国」地位,拥有与北约组织相等身分,脱离过去美国视台湾为伙伴(par或合作者层次,确认集体安全体系成员关系。

法案内容可见,美国政客旨在掏空「一中政策」。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怒呛,如果有《台湾政策法案》,就没有美中关系,国台办也撂狠话,坚决反对《台湾政策法案》,同时炮轰民进党不择手段,拉拢美国国会议员搞反华议案,台独春秋大梦不会得逞。

《台湾政策法》可说是一次性全面升级版的《台湾关系法》,除了提升台湾的军事实力外,更支持台湾参加印太经济框架及其他国际组织,藉此把台湾提升为「准国家」待遇,形同是改变过去四十多年对台战略模糊策略,将之清晰化,并划定台海红线,进一步掏空一中政策,是美国至今所打的最大一张「台湾牌」。

佩洛西窜台已严重破坏中美关系,大陆加码推出反制措施,并且触发解放军大规模演习,要是《台湾政策法案》火上浇油,真的导致中美关系瓦解,「新冷战」的对峙态势肯定愈趋针锋相对,双方全方位冲突难以避免。

香港作为外向型细小经济体,在「新冷战」对峙态势下,面临挑战难以避免。但国家近期接连出台政策,鼓励香港发挥独特地位和优势,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专业平台,增强发展动能、提升竞争力。

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正全面推展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持久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近水楼台的香港非常幸运,因为香港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获得更多宝贵机遇,包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香港工商界与内地、国际社会联系密切,香港企业家和专业界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香港工商专业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发展之道。香港工商界施展所长、服务「一带一路」参与各方所需,打造好「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定能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发展。香港各界要凝聚共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只要做好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文章,香港就能有效化解《台湾政策法案》带来的冲击风险,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香港正在处于多事之秋。首先,国际放宽入境检疫安排通关为大势所趋,香港何去何从?尽快先对外全面通关,乃是香港眼前急务;其次,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不少怀缅过去的港人有恋殖情结,香港「去殖民化」需确立国家认同;再次,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台湾政策法案》,「新冷战」对峙态势愈趋针锋相对,香港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做好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文章,香港就能有效化解对台法案带来的冲击风险。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