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迎高温「烤」验环球同此热浪(2022.10)

发布日期:2022-11-07

今年夏天,中国南方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炎热的高温考验。而从全球视野看,整个北半球可谓「环球同此酷热」。如何做好高温监测与预警,如何正确应对高温天气在气候变化的时代值得更多探索。

从8月12日开始,中央气象台已连发10个最高级别高温预警:红色预警。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全球极端热浪现象不断发生

在气象学上,35℃是一道分水岭。中国气象局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即为高温天气,持续3天以上则被称为「高温热浪」。过去一个月,35℃以上高温天气覆盖中国5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杭州、南昌、上海、福州、重庆、长沙等地高温天数超过25天,超过200个国家级观测站突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因为高温,6月1日以来,中国至少82人确诊热射病,涉及浙江、四川、河南、上海等地,其中9名患者送医后不治身亡。而炎热的天气不仅表现在抽象的数据上,重庆多地突现山火,江苏最高地表温度预报达72℃,安徽芜湖路段一辆货车上150头生猪集体中暑,一系列极端热浪现象不断发生。

从全球视野看,今年夏季的热浪并非中国南方的独有现象,整个北半球可谓「环球同此酷热」。意大利都灵的河床干涸,马尔莫拉达山的冰川崩塌,阿尔巴尼亚高温出发山林野火。据欧盟数据,今年6月全球气温较1991年至2020年平均偏高0.32℃。世界气象组织8月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今年7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

一次又一次的热浪来袭,究其原因,既有今年特别的气压影响,更有长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因素。而当山火威胁、热射病突发、能源短缺等问题不断影响民众的生活,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时代应对高温天气更加值得多方探索。

高温袭击中国南方

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正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据中国水利部8月21日数据显示,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个省市耕地受旱面积已经达到3299万亩,246万人、35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在重庆,北碚最高温达到史无前例的45℃,并引发持续不断的山火。8月18日,重庆市水利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全市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2138眼机电井出水不足,34个区县遭受干旱灾害,累计受灾人口88.9万人。

相比往年长江流域发生的夏伏旱,据气象专家分析,今年的干旱和表现出了三个明显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是今年受旱空间范围大。2006年大旱时,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和四川,2013年和2019年干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但本次长江全流域大旱,覆盖了上游、中游和下游,较为罕见。

二是旱情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一般而言,伏旱更容易发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但今年从6月上旬起,长江流域降水就开始偏少,6月下旬降水比同期偏少二成、7月偏少四成,尤其是长江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水系偏少五至七成,为近10年同期最少。

三是在降水严重偏少的同时,今年干旱的特殊性在于迭加高温。今年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罕见持续高温,而高温热浪会让陆地水汽输送条件变得更加异常,干旱进一步加剧。

而干旱只是高温天气带来的众多影响之一,由高温引起的热射病成为对人体健康最为直接的威胁。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超过40°C,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症。

在高温天气中,随着空气湿度升高,人的体感问题大大高于气温,因此潮热天气相比单纯的高温天气对人体的伤害更大,这也是夏天热射病多在中国湿热的南方而不是北方的原因。此外,高温热浪还可能成为呼吸系统、心脑血管、肾脏疾病等患者发病、死亡的诱因,增加此类基础疾病患者的潜在健康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仁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不仅中暑,高温会影响人体很多系统,引起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脑中风等疾病高发,还会引起精神疾病。比如,更多的暴力事件、更高的自杀倾向等。

环球同此高温

有评论称,今年夏天,无论身在何方,有一件事人们达成了共识:热。事实如此,欧洲在6月上旬的第一轮热浪甚至波及北极圈附近的芬兰和挪威。与历史纪录对比,6月中旬,西班牙和法国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10℃以上。7月1日,在北极圈内的芬兰最北端气象站测量温度达到31.7℃,创造了月度纪录。欧洲大陆国家更是气温飙升,法国70个省份在7月18日发布高温警报,7月19日巴黎的气温达到40.5℃,这一温度在巴黎历史最高气温纪录排名中名列第二。

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原本不习惯极端高温的威胁,比如,在2013年至2019年期间,英国只有3%到5%的家庭配备了空调,英国还拥有欧洲最古老的住房存量,五分之一的住宅建于1919年之前,隔热能力差,空气流通受限。由于欧洲大陆多数国家缺乏应对高温天气的经验和基础设施,也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例如,6月11日至17日高温天气导致西班牙全国829人丧生,葡萄牙卫生局表示,截至7月18日,该国有1063人因热浪死亡。

除了欧洲,热浪同样在北美和东亚横行。6月加利福尼亚周死亡谷气温达到50℃,打破持续100年的纪录,7月堪萨斯州达到42.2℃,成为观测到的7月最高温。一个多月以来,「热穹顶」现象笼罩美国西部和中部。所谓「热穹顶」是指大气中的高压循环产生大量热量,与两侧的低压形成一面「热穹」,好比一大团热气困在了一个隔热罩里。

无论是中国、欧洲还是北美,出现热浪的直接原因均不完全相同。不同高压系统的移动扩张、高压系统间的复合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等多种原因造成了特定地区的高温天气。但是,科学家普遍认为,极端化的热浪仅仅是地球表面越来越热的表征之一,其根本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有气候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气候变化最直接相关的极端事件就是热浪,随着全球变暖,热浪肯定会急剧增加;排在后面的气候事件则分别依次为,沿海地区的洪灾与风暴潮、干旱、野火,最后则是冰雹和龙卷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教授斯科特·丹宁指出,「证据很清楚,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得越多,地球就会变暖得越厉害,任何特定地点遭遇热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尽管目前极端天气具体的形态、强度,还有事件到来的时间与进程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和争论。不过,气候学者们表示,有两点比较明确,一是气候变化会使全球气温升高,二是未来极端天气,比如一些超乎预料的高温事件,将会越来越频发。

如何应对高温极端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明确指出,未来,更猛烈、频繁高温热浪将会成为新常态,最热的夏天是将是「下一个」。因此,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则是:人类社会如何适应高温天气?

针对高温导致的旱情而言,对干旱的预警和风险管理之难几乎是国际共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处2006年对全球122个国家灾害预警系统的调查中发现,干旱预警远比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复杂得多。全球范围内干旱预警系统开发相对欠缺。美国国家干旱综合信息系统官网上写道:正如干旱难以定义一样,对干旱的监测也很困难,要根据其发展对其监测。而且,监测元素非常多元,包括降水、温度、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变化等,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选择不同的干旱监测指标。

相比旱情预警,中国高温预警的能力接近全球顶尖水平。在中国,当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超过35℃时,气象部门将启动高温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警惕高温。比较复杂和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地形复杂,因此天气监测还存在一些盲区,精密度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相较于预报温度,「体感温度」 要考虑湿度的变化,还要考虑风速、阳光照射等等,与人们的「热舒适度」以及健康状况更加相关。但目前,各地在发布天气预报信息或高温预警信息时,较少提及体感温度。

此次高温天气,将热射病带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中,让人们知道中暑原来并不是一种可以忽视的问题。热射病的发病与3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无风环境。经过7月的高温热浪天气后,8月4日,湖北气象局发布了湖北省首个体感温度预报,其中随州当天最高体感温度比最高气温高出9℃。对此,气象专家普遍认为,精细化的高温预警信息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相关做法有望在未来得到机制化确认。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