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中国式现代化与香港改革(2022.11)

发布日期:2022-12-08

◎区汉宗


(一)香港如何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共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盛会。习总书记在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八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四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六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七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习总书记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14亿人民描绘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辉煌前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也是香港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积极改革实现良政善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

香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摒弃杜绝资本逐利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及社会严重失衡的后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社会自然和谐稳定,追求开放多元共生,追求自主平等发展,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将从根本上化解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与发展瓶颈,为大多数市民谋求和谐安康的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在香港特区走出一条具有「一国两制」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之路。

(二)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香港的深层次矛盾

习总书记将「深层次矛盾」放到党代会的报告中论述,显示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并将它定调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它提升至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繁荣的高度,也意味着中央明确要求特区管治者必须正视并努力化解深层次问题。亦因此,香港各界、特别是特区管治团队更应该全面准确领会二十大报告的蕴意,能够更为具体地展现出特区政府将如何循序渐进地有效破解香港特区所面临的发展深层次问题。

2019年黑暴的最大「成果」是香港人都认识到香港要变,香港需要将变化的希望转化为改革,对社会长年积累的创伤逐步修补,让市民恢复对公权力的信任。事实上,止暴制乱相对于改革容易得多,改革所需要的认识、勇气和魄力、方法远高于前者,对社会的治理能力构成真正挑战。

改革必须成为香港以后十年社会不可或缺的共识,原因很简单,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多种结构枷锁相互纠缠而来,如果要彻底解锁,精神、努力、时间缺一不可。没有改革,社会只会不断内耗,但改革绝对不是轻松易明之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社会未能将焦点集聚在这项任务上,必将继续在无谓的争议中匍匐前行。香港已经损耗不少光阴,唯一能让香港彻底从冲突中解放开来的途径就是改革。

香港社会精英阶层不认为香港存在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精英阶层通常是社会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是现存制度的受益者,认为改革对制度造成的变化必然不利于自己,想象不到改革让社会更安定,在自己利益可能不变的情况下让更多人分享到增加的利益。香港的精英们要醒一醒,如果香港不进行深刻改革,提升经济和分配的治理,香港的繁华璀璨也只能是黄粱梦。

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在香港各界寻求共识推动改革的前提下,积极解决深层次经济民生问题,既有利于香港继续维持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长治久安,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牢牢抓住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关键要义

政府角色的扭曲、分配机制的失效、既得利益的坐大、经济结构的固化、贫富悬殊的严重、普罗大众的不安,特别是政府治理水平低下、房价高企、贫富差距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空心化、年轻人向上流动难……这些矛盾问题,有些是回归之前就存在的,有些是近年来累积而成的。凡此种种,已成为长期压在香港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年人身上的沉重负担。特区政府应充分明白香港存在着各种社会深层次矛盾。只有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对香港的启示,牢牢抓住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关键要义,才能开启香港健康与和谐的新时代。

事实上,当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着力为「港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已明确启示香港须尽快以国家治理思路推动香港变革,从而确立与国家治理一致的价值目标、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追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方能促成良政善治。如果香港治理水平无法提升、治理质量无法彰显,那么选举制度改革将会变得毫无意义。香港特区应该自行以「治理」主导未来改革思路,着力加强关于权威决策、行政执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等领域的治理系统。

(四)香港政府的改革是香港所有改革的起点

香港回归25周年,政经备受冲击、新冠疫情持续,但习总书记仍然排除万难来港出席第六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好、发展好的迫切需要。」

习总书记直指「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排解民忧,明确要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假设香港社会已经建立改革的共识,那么谁是领导改革的责任人?答案自然是香港政府。中共十八大之前,没有人相信中国官场的腐败能够被制止,没有人相信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可以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来的变化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当美国政府对华发起贸易和科技战,不少人也忧虑中国经济会止步于此,结果是中国轻松应对。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如果一定要给直率的答案,当然是改革,但更具针对性的回答是,中国政府找到了在改革中承担的领导角色。中国的成功立足于政府摆脱了政治斗争的纠缠,专注于服务人民,专注于治理。只要香港政府真心实意认识香港深层次矛盾之所在,下定决心彻底推动改革,情况还是可以扭转的。

特区政府应大力整顿政府管治队伍,破除怠政、懒政、懈政、庸政,重建有识见、有格局、有能力、有魄力的管治团队,大刀阔斧、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和化解深层次结构矛盾,不但要带领社会克服眼前的困难,更要重新作出全盘规划,积极稳妥地筹划未来、实干有为、筹谋进取,大力推动社会改革和经济转型,彰显管治新风。

(五)香港要告别劏房笼屋

香港想要在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就要先认清哪些是自身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又有什么是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香港,谈到「深层次矛盾」,最明显的就是土地房屋问题,香港小区组织协会发放的劏房鸟瞰图,显示一家几口挤在一间狭小房间中,图片被英国《每日邮报》转载,英媒形容房间「只比厕所大」,更指香港这个富裕城市的贫富悬殊问题严重。在奉行利伯维尔场的资本主义香港,贫富悬殊或许无可避免,但贫的一面绝非没有底线。在高度发展的香港,仍然有人瑟缩于劏房、笼屋,过着没有尊严、没有颜色的生活,和高度发达的香港绝不相称,可堪为香港之耻!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多次提出香港要解决住房问题,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到,当我们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期盼那时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和谐安宁。特别是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将告别劏房、「笼屋」。

香港要告别劏房、笼屋,不仅要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更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更需要治港者要从为民众办实事的大局出发,认真思考落实对症下药的决策,提升施政效率,增加土地房屋供应,拓宽公营房屋阶梯;另一方面,包括发展商在内的各利益持份者,也要拿出大局观,各方同舟共济,真诚沟通、互谅互让,实现困难共担、利益共享。若能如此,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告别劏房、笼屋」不是梦。

(六)香港可借鉴内地走精准扶贫的路线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自此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底,国家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2021年,国家已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内地的扶贫经验,可为香港的扶贫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香港720万人口中,大约有10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最富有的10个人的资产竟占到GDP总额的35%。疫情下香港贫穷人口急增。香港2020年贫穷人口达165万人,较之前增加约15万人,创十二年来新高。贫穷率为23.6%,较2019年上升2.2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即大约每四名港人中就有一位贫穷人士。

特区政府可考虑参考内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近亿人口脱贫,创造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香港可借鉴内地走精准扶贫的路线,先要确定真正的贫困人群,可以集中在「三无人士」,即无综援、无公屋和无交税的人士。改善香港当前的扶贫状况,而不能一味不断运用简单派钱的输血式扶贫方式了事。

要解决跨代贫穷问题,特区政府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家庭的处境提供精准支持,更要大力发展职业专才教育,让贫穷青年能够习得一技之长在职场立足。只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拿出更果敢的魄力和更有效的举措,主动向贫穷家庭伸出援手,相信定能纾解贫穷问题,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

(七)改变青年向上流动困难和经济结构高度单一困局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最近调查发现,有半数市民认为现时香港青年人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不足够,逾6成人指现时青年向上流动机会较十年前差。事实上,香港青年人欠缺多元的出路,向上流动的可能越来越少。香港年轻人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即在社会经济地位或职业阶层上的转变)减慢了;香港年轻人面对一连串的自身困难,包括教育、就业、置业、创业和向上流动等,怨气有增无减。

港府一直以「最自由经济体」的称号为荣,没有意识到应该撼动地产霸权这个最大既得利益集团,并就产业政策主动进行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迟迟无法摆脱经济结构高度单一的困局,扼杀经济创新空间,亦使社会财富分配日益两极化,加剧青年向上流动困难。

政府不应再死抱落伍的「小政府、大市场」思维,而应该展现魄力,认清自己在经济治理上的引领作用,主动制订产业发展策略和财富分配策略。若非如此,深层次结构矛盾势必无法克服,香港亦将继续在原有的怪圈中空转。特区政府应在产业结构改革上发力,扭转产业结构严重扭曲失衡、经济结构脱实入虚、空心化明显的趋势,除了发展自身优势产业外,还应积极拓展新兴产业。

要协助青年向上流动,特区政府应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引领本地产业走向多元化发展,让不论从事艺术工作、建筑工程还是轻工业的,都能够发挥潜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特区政府不仅要鼓励年轻人讲求「塞拉利昂下精神」,培养奋斗和逆境自强的精神,让青年不断提振信心、增添力量,扫除障碍,而且特区政府在各政策范畴上要加强对青年的支持,包括改善教育机会与质素、协助就业创业、增加交流、培训与实习机会。最重要的是,特区政府要提供有利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条件,从而给年轻人一个得以靠自身努力来向上流动的公平大环境。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意义重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提法,对香港的启示是必须改革,改革必须成为香港以后十年社会不可或缺的共识,原因很简单,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多种结构枷锁相互纠缠而来,没有改革,社会只会不断内耗。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