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聚焦

首页 > 最新文章 > 国际聚焦

德国还能担当欧洲「火车头」吗(2022.11)

发布日期:2022-12-08

◎胡后法

德国,曾经为人类贡献了无数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也曾因发动二战而人亡国破。然而,这个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国家,二战后对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凭借其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建立了高效稳定的治国体制,很快跻身于世界主要工业大国,被誉为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对德国造成了灾难性打击。战后以来德国稳定而成功的内外政策、社会经济、金融贸易都在经受严峻考验。面对巨大的内外挑战,由德国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已显示出难以招架的劲头,甚至有人提出了「德国向何处去」的严肃问题。

地缘竞争 艰难求生

二战结束后,世界被分隔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德国则被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从此,世界开启了东西方两个阵营间的全方位竞争。东西方对抗成为主导世界政治的「主旋律」,军备竞赛、技术封锁、市场分割、政治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美国将联邦德国作为抗衡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在政治上全力扶持,经济上慷慨援助,军事上全面保护,在东西方全面对抗的大背景下,德国可谓「因祸得福」,一心一意投入经济重建,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奋斗,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欧洲,德国稳坐经济、科技、贸易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冷战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形态,成为战后世界历史上的黑暗一页。然而,德国却因东西方对峙而「获益匪浅」。美国在经济、政治、贸易、军事等各个领域对欧洲实施全方位控制,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基本上失去了外交主权,完全听命于美国的「指挥棒」。德国正是利用这一特殊外部环境,竭尽全力发展经济、提升科技实力、扩大对外出口、不断改善民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德国虽然由战败国成功迈向了世界大国,但其过程也充满艰难险阻,付出了政治代价。美苏对抗曾给德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东西方对峙无法让德国利用苏联东欧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限制了德国经济向外拓展的空间。但是,冷战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善于驾驭东西方关系的德国政治家,从康拉德·阿登纳到维利·勃兰特,从赫尔穆特·施密特到赫尔穆特·科尔以及格哈德·施罗德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在冷战的「腥风血雨」中为改善德国的生存发展环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德国政治家在美苏地缘政治斗争的夹缝中「长袖善舞」,推出了旨在缓和东西方紧张关系的「东方政策」。与此同时,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推进西欧一体化进程,积极促成欧共体的成立。经过长期努力,德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又将欧共体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共同体——欧盟。德国不仅促成了冷战的结束,而且及时抓住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德国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凝聚着德国政治家的高超政治智慧。

冷战期间美苏之间核威慑的「恐怖平衡」给德国创造了和平建设的大环境,德国巧妙地将冷战对抗变成了「冷战红利」。这自然与美国安全上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也与德国历届政府善于治国理政和驾驭国际局势的能力密切相关。

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德国在尖锐对抗的美苏之间走钢丝,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刀尖上跳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德国成为世界级的经济、科技强国,而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德国努力探索一种「没有自主权的外交」,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外交自主权和独立性,虽然没能完全如愿以偿,但「政治侏儒」的形象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德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活跃的身影,话语权也不断扩大。作为冷战后欧洲地缘格局变化的结果,德国在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有观察人士甚至认为,一个「德国的欧洲」正崭露头角,「德国领导下的欧洲」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俄乌战争 致命打击

冷战的结束为德国谋求更多外交独立和「战略自主」创造了条件。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身处重要战略地位,必然成为超级大国竞争的重点目标,因而难以摆脱地缘竞争受害者的命运。为了防止欧洲与俄罗斯关系的走近,美国早就埋下了离间俄欧关系的伏笔。通过北约东扩,对俄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挤压是美国在欧洲制造危机的主要手段,而挑起俄乌冲突是美国推行上述战略的「最高阶段」。除参战国家外,德国无疑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要想保持经济巨人的地位,必须打通欧亚大陆间的经济贸易通道,才能充分利用亚洲的巨大市场、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劳动力,并将德国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制成品输往亚洲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区域,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而俄罗斯和中亚是欧亚经济板块中的重要一环。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廉价资源,特别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具有价格优、运输距离短等优势,过去数十年来为德国的经济增长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了保证。德国历来重视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关系,俄罗斯天然气占到了德国消费总量的近50%,德国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但是,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联合包括德国在内的盟国,对俄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制裁,切断了俄罗斯几乎所有对外经贸往来,而作为对俄能源高度依赖的德国,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俄乌冲突对德国经济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它对德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现实危害将产生长远负面影响。概括起来,这场战争对德国的巨大打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俄制裁造成的能源短缺导致德国国内价格飞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并面临经济衰退的危险。据德国四大经济研究机构最新报告显示,德国近几个月的通胀率明显高于预期,9月份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是7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支出大幅提高,引发社会普遍不满,多个城市出现反通胀示威游行。

二是经济增长乏力,衰退风险日趋逼近。今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已降至1.4%,并预计第四季度开始陷入衰退,明后两年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下降,而衰退的后果必然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消费停滞,企业难以维持生产,社会不稳加剧。

三是能源短缺、物价飙升、生产成本上涨,迫使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选择「逃离」,外迁到美国和其他国家,或者关闭企业、压缩产能,或者减少用于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其结果必然导致德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与过去的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机是很难靠德国自身力量所能克服的,其后果是致命性的。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和亮点,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制造业普遍具有能源密集型特点。因而,制造业越发达,能源危机的打击越沉重。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德国正面临「去工业化」的危险,特别是化工、冶炼、机器制造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很可能经不住危机的打击而面临大面积萎缩。

从目前看,德国面临的这场危机短期内难以看到尽头。俄乌战争很可能持久下去,普京不大可能在没有实现战略目标的情况下结束战争,美国也不会允许俄罗斯取胜。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被炸,彻底切断了德国从俄罗斯获得能源的通道,将德国的能源危机推向了绝境。德国总理近来虽然为开辟新的能源来源四处奔波,但至今成效并不显著。

伴随百年变局的到来,地缘竞争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德国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冷战后迎来的竟然不是和平与安宁,而是不断加码的冲突、空前严厉的制裁,以及不断升级的战争形态。从近来的一些表态看,德国政界正开始认识到美国挑起俄乌战争背后有损害欧洲利益的「不良动机」,对美国近来一些损人利己的政策措施也提出了批评。例如,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不久前的演讲时,公开批评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指责法案不利于美欧企业的公平竞争。如果该法付诸实施,美国将对电动汽车和绿色技术提供高额补贴,吸引更多欧洲企业迁往美国,从而「掏空」欧洲的实体经济。美国这种歧视性政策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因而引起了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普遍担忧。对美国拉拢盟国对中国实施「脱钩」的意图,朔尔茨也表示明确反对。他认为,与中国脱钩是完全错误的,当务之急不理「脱钩」,而是政治与经济的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和欧洲国家将逐渐识破美国为在欧洲制造紧张、弱化欧洲而挑起俄乌战争的真实动机。但是,欧洲不可能改变反俄基本立场,俄欧关系也不可能恢复到冷战结束前后的水平。美国不会放弃「联欧抗俄」的长远战略,欧洲也不可能摆脱美国的军事保护和政治捆绑。面对复杂的俄乌战争,外交上历来谨小慎微的德国政府没有选择劝和促谈的应对之策,而是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失去了作为欧洲头号大国的外交回旋余地,并使自己遭遇到二战以来最严峻的经济挑战。可以预料,在经历俄乌战争的浩劫后,德国经济,特别是德国的制造业将元气大伤。

在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双重打击下,支撑德国经济强国地位的主要优势正在受到削弱。德国虽然不会失去欧洲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所扮演的欧洲经济「火车头」的作用无疑将明显减弱。而国内政治的右翼化也给德国传统政党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在内外政策上的行动能力大不如前。虽然德国政府将继续在欧洲事务上谋求更多主导权、在国际舞台上谋求更多话语权,但受诸多经济、民生难题的牵制,德国将越来越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疲态。

在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双重打击下,支撑德国经济强国地位的主要优势正在受到削弱。德国虽然不会失去欧洲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但长期以来所扮演的欧洲经济「火车头」的作用无疑将明显减弱。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