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强积金何以变成打工一族的「鸡肋」(2022.12)

发布日期:2023-01-03

◎成一

香港打工仔的强积金用于「退休保障」,听起来似乎很「合味」,但是,没有保证机制,很可能最后就变成了「鸡肋」。

疫情再加上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又赶上通货膨胀高烧不退,美国强力紧缩引发全球加息潮,香港打工仔可谓「雪上加霜」,连对未来退休养老心存希望和慰藉的强积金也感到了极度的无奈,因为这个每月存钱的「钱包」也明显地瘪下去了。

根据强积金顾问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三大强积金类别都录得较为严重的亏损,其中股票基金跌28.6%,混合资产跌23.7%,固定收益基金跌6.1%。而高风险的股票基金中,大中华股票基金亏损最高,超过了37%,香港和欧洲股票基金跌幅也超过三成。至于一向被视为风险较低的债券,环球债券基金平均跌幅亦近两成。可以说,无一种强积金中的资产类别能取得可观回报,反而,出现深度亏损的就相当普遍。今年1-9月,平均每个打工仔强积金亏损达6万元。

有一位打工仔在网上发文,说自己工作17年,截至今年10月21日,他的强积金账户结余为57万元,而亏损则为21万元,「一年就少咗28%」。他希望得知当年是谁人推出强积金计划,希望自己可以亲身「多谢」对方。相关的帖文引起了热议,许多打工仔纷纷吐槽,指自己的强积金亏损同样严重。

打工仔的「鸡肋」 受托人的「肥肉」

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是香港政府推出的一项面向打工一族的「退休保障计划」,2000年12月1日正式实行。该计划强制全港18至65岁的雇员参与,雇主及雇员双方共同供款以成立基金。一般情况下,雇员要年满65岁或提出特殊原因,才可取回供款。

根据强积金制度,雇员和雇主须按最低及最高入息水平,每个月向强积金受托人注入有关雇员入息的5%或以上作为供款,自雇人士亦须以个人入息最少5%作为强制性供款。强积金供款的最低入息水平为每月7100港元,每月薪金达到或超过30000港元的雇员,雇主和雇员的强制性供款最高上限均为1500港元。

政府的强积金计划施行以来,社会上一直诟病不断,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意见:

其一是强积金的对冲机制。「强积金对冲」的意思,是指雇主如果需要向雇员支付长期服务金(遣散费)时,雇主可以使用雇员户口内雇主强制性供款的累算权益,来抵销相关的长期服务金或遣散费。举例而言,假设一名打工仔月薪15000元,受雇10年。如打工仔被解雇,其长期服务金就有100000元。但是,按对冲机制,这笔钱雇主可用打工仔的强积金户口内雇主的供款累计金额来对冲,而无需另行支付相关金额。于是,对于打工仔而言,实际上所谓的「长期服务金」只是有名无实,并没有另外的任何收益。

「强积金对冲」实行超过20年,长期是劳工界和商界意见对立、争议最大的焦点。去年,特区政府终于作出决定,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不再允许雇主以强积金雇主供款部分,来抵销裁员、结业时雇员应得的遣散费和长期服务金安排。由于要待积金易平台配合,相关措施预料到2025年才可正式实施,届时合资格雇员在离职后可领取长期服务金或遣散费,强积金户口内雇主供款部分亦可保留。

其二是强积金回报没有保证机制。作为政府推行的「退休保障计划」,强积金由雇员和雇主日积月累长期供款,贯穿打工一族数十年的打工生涯。但是,这个退休保障计划并没有「保障」,打工仔的钱交到基金受托人的手上,完全就是「听天由命」,世道平稳,受托人手气好,或许打工仔手上的强积金会有所增值。然而,世界百年大变局中,风云变幻,哪有那么顺坦?尤其香港自身经济体量小,又处在面向国际的风口浪尖之上,一旦出现「风暴」、「海啸」、「重大灾难」,分分钟打工仔的有限的强积金就有可能「见财化水」,血本无归。

以今年前九个月为例,按强积金顾问提供的数据,每个打工仔平均亏损6万元。如果按全港打工仔下限7100元,上限30000元5%的供款平均数来算,每月雇员和雇主供款相加之和为1850元,一年也不过12100元。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亏损6万元,这就意味着雇员和雇主五年的强积金供款全部打了水漂。前些年好不容易录得的一些盈余,哪能经得起这样的亏法?如果这样的情况,在以后的年月里再出现几次,打工仔叫天天不应,叫地不灵,又能找谁说理去?

三国演义中,曹营谋士杨修形容「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之物为「鸡肋」。香港打工仔的强积金用于「退休保障」,听起来似乎很「合味」,但是,没有保证机制,很可能最后就变成了「鸡肋」。

其三是强积金成了一大批金融保险「受托人」的饕餮大餐。强积金实行到现在,雇员和雇主的供款总额早已超过万亿之巨,相关的这批「受托人」动用这笔巨额资金进行各种投资,「潇洒自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只承担利益,不承担风险。对他们而言,不管强积金投资获利还是亏损,其该拿的「行政管理费用」一份都不会少。对打工仔而言,强积金投资即便获利,也要扣除「受托人」的一大块「行政管理费用」,如果亏损,则要承担「行政管理费用」和实际亏损的双重损失。

根据强积金管理局的数据,强积金的行政管理费(基金开支比率)介乎0.17%-4.32%,平均比率为1.74%。有人算过一笔账:假设强积金供款人月入一万元,强积金年回报率为5%,供款45年后的累计储蓄(不计算基金收费)约为203万元,然而,以1.74%计算行政管理费后,则累计储蓄只有约124万元,只有原本累计储蓄的61%。

这还是回报率比较高的情况,若回报率更低,打工仔辛辛苦苦工作45年,最后拿到手的就只能是一条无肉的「鸡肋」,何谈「退休保障」?

强积金是当年港英推行「马太效应」的产物

「马太效应」源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效应」用之于经济学上,简而言之,就是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毫无疑问,港英政府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150多年里,所奉行的完全就是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经济发展政策,而这种政策带来的结果,香港必然会出现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富人住半山、住别墅、住豪宅;另一方面,大批的草根人士住劏房、住笼屋、住寮屋。一方面,香港富人生财有道,「星球人」、「月球人」时有所闻(星,指一星期;月,指一个月;球,指一百万);另一方面,香港的穷人日捱夜捱,仅为三餐,还时时为「手停口停」所困扰。

仅有700多万人的香港,却拥有一批富甲全球的顶级富豪;而与之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香港街头常常可见年逾古稀的老妪弯腰驼背推着纸皮车的身影。

同样的令人唏嘘,香港回归祖国25年,港英政府留下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政策虽然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关注,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不少人以为「强积金计划」是特区政府制定的,其实不然。港英政府长期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从来没想过要为香港的打工仔制定完善的「退休保障计划」。直到临近回归的前两年,才突然「善心大发」,醒起要为香港的打工一族搞一个「老年退休金计划」。

1995年,港英立法局讨论政府草拟的「老年退休金计划」,最开始的方案是希望能够为65岁以上的打工仔,提供有昔日薪金30%的退休金。但方案立刻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抨击,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重蹈西方福利国家的覆辙,日后会造成政府庞大的财政负担。

这种情况下,港英政府的退休金方案来了个大转弯,沿袭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政策理念,搞出来现行的这个「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政府不负责任,让私营机构与民间自行筹措打工一族日后的退休费用。当年,这个被香港打工仔称之为千疮百孔「强迫金」的相关条例在立法局通过,并决定四年后强积金正式上路。1998年特区政府萧规曹随,成立积金局。两年后,「强制性公积金」正式实行。

放眼当今世界,无论比之西方,还是比之内地,香港的「强积金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是非常明显的。除了「供款回报没有保证」、「行政管理费高」等弊端之外,打工仔65岁退休时一笔过取回强积金,根本不足以应付往后漫长的老年生活。人还活着,钱却没了。这让辛劳一辈子的打工仔情何以堪?有论者指出,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这是香港之耻!

有传媒报道,立法会议员谢伟俊近几年不断批评强积金,直斥强积金制度弊大于利,准备在立法会上提出「废除搵笨强积金」议案。不管谢议员的议案最后是否提出,不管强积金最后是否废除,面对强积金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特区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换一个角度,从打工仔的立场进行思考,以改革的思维和勇气,拿出切实的办法和措施,为香港400万打工仔解决人生中最大的后顾之忧。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