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萍踪

首页 > 最新文章 > 海角萍踪

拉威尔与《波莱罗舞曲》(2022.12)

发布日期:2023-01-04

☉文/沈大力 法国

笔者接触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音乐,是从上世纪末在巴黎圣母院广场听到他的《波莱罗舞曲》开始的。舞曲的节奏让人联想到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里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塔在彼翩翩起舞的场面,似乎感到作曲家描绘的正是那个自由放浪的埃及流浪女子。一日,跟法国女汉学家维奥莱塔.彼萨女士谈及这首曲子,她印象最深的是德寇占领法国时,自己曾见一群纳粹官兵在一座院落里踏着该舞曲的旋律恣意腾跃,因而对拉威尔心生恶感。当然,《波莱罗舞曲》引起党卫军共鸣与音乐家的初衷并无什么直接联系。

拉威尔故居位于蒙弗尔-拉莫里镇。1921年他开始在此居住,直至1937年逝世。拉威尔正是在这一简陋屋舍里谱出他最后的杰作《波莱罗舞曲》、《茨冈》,以及跟女邻居诗人高莱特合作的《孩童与魔法》。

「创作灵感的源泉」

屋后坡上有个小花园,蹊径通幽,引人遐思。作曲家生时曾想把那边的池塘改建成一座佛寺,表达他的东方情怀。据斯特拉文斯基说,这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拉威尔称此处为「眺望亭」,常跟友人在树丛中野餐,远眺朗布依埃森林的浪漫景致,或者到林子里散步,采撷野花,聆听鸟鸣,从大自然中汲取音乐灵感。从1934年开始,拉威尔不断受脑创伤折磨,加上庸医误诊,于1937年盲目手术,被夺取了宝贵的生命。本已异常静谧的蒙弗尔亭阁人去楼空。现今,该屋舍由「蒙弗尔旅游与遗产署」统辖,负责接待游人。

拉威尔1875年生于法国大西洋岸比利牛斯省巴斯克地域的希布尔镇,主要作品《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舞曲》以及《茨冈》都描绘巴斯克自然景物,具有深厚的西班牙风格,但他的祖籍却是法国。巴黎乐坛确认拉威尔为法国最富有吉普赛即罗姆人风格的民族作曲家,《波莱罗舞曲》就是弗拉明戈舞蹈的化身。该舞曲是拉威尔应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之请谱写的芭蕾舞曲,于1828年11月22日在巴黎大歌剧院公开演出。

这首西班牙式的舞曲描述一个年轻的吉普赛女郎在巴塞罗那一家咖啡馆昏暗的灯光下跳舞。起始管弦乐回旋萦绕,舞者似乎毫无生气地在给听众催眠,但一个主旋律,两个击节拍持续反复伸延,逐渐强化,最后音调达到高潮,整个乐句强烈的节奏扣人心弦。全曲从乐句开始就包含几个连环因素。首先是用中提琴和大提琴拨弦伴奏,表现十八世纪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者击掌、敲手鼓的强烈节拍;然后发挥西洋音乐的特长,起用长笛独奏,吹出第四拍旋律,与鼓声的节奏组合,同时让单簧管舒缓地重复第一节主旋律。这时,用钢琴轻度扩大音域,以巴松管独奏主旋律第二节,让长笛再发尖声,结束第一节拍。下边的每段一节拍均以AABB的形式显露。主旋律第一节拍反复表述,第二节拍亦然。

全曲第二部份是由双簧管开始吹奏出来的,第二提琴跟中提琴和大提琴联合伴奏,维系气氛。在第二部份,作曲家引入小号,尤其是爵士乐器萨克管主导,让听众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吸烟,高谈阔论。第三部份,作曲家动用钢片琴、号角和短笛,突出乐曲的多音调特点,彰显出摩尔人的野性,直至尾声爆发成谵妄,让听者莫衷一是。《波莱罗舞曲》首演后,家家户户的留声机、广播电台纷纷掀起波莱罗的滚滚声浪。不过,《波莱罗舞曲》乍听很新鲜,但拉威尔自己说「不幸,波莱罗是个音乐空洞。」

法国最后一位古典派作曲家

比起这首曲调,笔者更欣赏的是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顾名思义,它更富于西班牙色彩,更接近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之歌》,萨拉萨蒂的《哈巴涅拉》和埃.夏布里埃的《西班牙》节奏的风格。特别是,它让笔者想起自己在西班牙度过的风生水起、短暂而忧郁不安之夜。

《西班牙狂想曲》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三乐章《哈巴涅拉》最为中国西洋歌剧爱好者所熟悉。因为比才的歌剧《卡门》正是以此舞曲揭幕的。《哈巴涅拉》系由非洲黑奴带到古巴,又流传到西班牙,为萨拉萨蒂等西班牙风格的作曲家采纳,其中包括拉威尔。

拉威尔生时交友甚广,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上的「黑猫」咖啡歌舞厅与一群穷困潦倒的艺人为伍,形成了崇尚自由、不从流俗的意向。拉威尔曾说:「人如其文风」,还说:「其实,我唯一的情人是音乐」,更强调:「艺术家不应有其它索求」。1920年,作为「自由射手」(la Boême),他断然拒绝接受当权派授予他的「荣誉军团」勋位。1903年,他成了一个以印第安部族命名的艺术家群落的「形象标识」,鄙夷对既立秩序的恭顺。1912年,拉威尔应俄罗斯芭蕾舞团编导加吉列夫之邀谱写了一幕三场的歌剧《达菲尼与克罗埃》,在巴黎夏特莱剧院公演。首演并不成功,甚至被迫撤回。但随后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芭蕾舞歌剧。

拉威尔188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弗雷学作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不少作品引入了他认为气息本能自然的爵士乐。1928年,他到美国巡回演出,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受到听众热烈欢迎,管弦乐《波莱罗舞曲》引起的反响尤其大。但是,拉威尔并不留恋维也纳、伦敦等欧美大都会,尤其感到繁华之地的饮食淡而无味,始终觉得在法国自在,故乡有亲切的精神安慰。他其它富于色彩的作品,除早期《古典小步舞曲》外,天方夜谭梦境的《山鲁佐德序曲》、《山鲁佐德旋律》和《西班牙时刻》、《唐吉诃德》,还有《梦》(钢琴组曲)、《镜》(包括《晨曦》)、《夜之幽灵》以及向约翰.斯特劳斯表示敬意的舞蹈史诗《维也纳》和《华尔兹》。作曲家1919年谱写的《在库泊兰墓前》则流露了他自己预感到的人生苦楚。果不出所料,1932年,拉威尔乘坐的出租车与另一车辆相撞,他头部受伤,不久开始激烈头痛,乃至失语,不能再从事他热爱的作曲创作。每日,他被迫呆坐在蒙弗尔的「眺望亭」上,或由人搀扶到朗布依埃森林憩息。1937年12月8日,法国这位最后的古典派作曲家在经受了四、五年日渐严重的大脑麻木折磨后离世,留给后人的《华尔兹》仿佛在为他安魂。

据逝者知己玛格丽特.龙女士说,拉威尔是死于医疗事故。她坚称,克洛维斯.万桑医生为作曲家做的所谓脑瘤摘除手术是完全不必要的,那位医生在自己离世前曾向她坦白说,自己是「想看看一位天才的大脑结构」。

拉威尔在患病期间已长久身处蒙弗尔的亭阁,与世隔绝。他下葬时,「曲终人散」,致哀者寥寥,只有欣赏他才华的生前好友斯特拉文斯基在场。此景甚为凄凉,逝者的在天之灵未必得悉自己的身后之事。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