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政治生态新变化(2023.1)

发布日期:2023-02-06

◎匹夫  北京

舆论普遍认为,此次「九合一」选举民进党惨败,显示出岛内「讨厌民进党」进而「修理民进党」的民意情绪发酵。台湾社会重新弥漫的「讨厌民进党」、换党做做看或加强制衡功能的心理成为此次选举民进党落败的根本原因。

11月26日,台湾地区2022年「九合一」选举结果揭晓,除嘉义市长选举因有登记候选人亡故而推迟举行外,其余各项选举结果均顺利出炉。执政的民进党仅获得「2都3县」,吞下创党36年来选举最大的惨败,自2020年「二合一」选举以来持续获胜势头被遏止;而国民党在多位寻求连任县市长成功胜出下,一如外界预料赢得席次上的大胜,不仅拿下13个席次,且成功光复台北、桃园「二都」;台湾民众党及无党籍势力则获得3个县市的执政权。

此次选举堪称近年来选情「最冷」的一次,最终只有1139.7万选民出来投票,投票率仅60.08%,远低于2014的67.59%和2018的66.96%。选举结果是民进党重新上台6年多来岛内政治经济社会面貌深刻变化的客观反映,其过程及结果对民进党未来两年政治生态演变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是否影响2024年「大选」值得持续观察。

台湾地方政治版图「国强民弱」格局未变

第三势力基层实力拓展不易

从县市长选举席次看,2016、2020年连续两次赢得「总统」选举的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继2018年再次遭遇惨败,不仅丢掉了执政8年的桃园、基隆和新竹等北部关键县市,南部的台南市和屏东县也险些被国民党翻盘,最终台湾本岛的北、中部和花东县市全面溃败,地方执政版图压缩在北港溪以南,退守至本岛西南一隅及离岛的澎湖,作为「中央」执政党仅治理全台约1/4的人口。而且,2020年「大选」民进党蔡英文豪取817万票,而此次县市长得票仅474万多张、得票率约41%,短短两年「挺蔡」选票几乎何腰斩,减少343万票;相对于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得票数489万,也减少了15万票。

相比而言,国民党依靠各地方首长的深度耕耘和良好政绩口碑,在选民「讨厌民进党」情绪的催化下,不仅实现了10个县市的连续执政,虽然未达到「16+」的预定目标,并失去了苗栗和澎湖,但拿回了台北、桃园和基隆的执政权,总共获得13席县市长。加上延期的嘉义市长选情亦呈现候选人黄敏惠明显领先民进党李俊俋的局面,国民党可说是取得明显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地方执政的优势局面。

从县市议会席次来看,全台总共910席中,国民党获367席,民进党277席,民众党14席,其他政党和无党籍一共252席。与2018年相比,国民党减少了27席,其他势力减少了14席,而民进党却增加了39席。可见,民进党虽然在县市长席次上受到「中央」执政绩效的拖累而政党认同票减少,但是各议员候选人的基层服务仍然获得了选民的认同,其基层实力受损有限。

柯文哲领导下的民众党成立以来首次参加地方选举成绩欠佳。县市长层面重点经营北台湾,提名并支持4人参选仅新竹市长成功上垒,而县市议员层面派出86人参选仅获得14席,甚至不如2018年「时代力量」的16席。民众党初试啼声虽有所斩获,但不仅支持的黄珊珊未能延续柯台北市长执政,在县市议会层面寻求「参选县市均能成立党团」的目标也未能达成,柯文哲希望借此次选举拓展民众党的政治基础,在蓝、绿包夹下突围成长为第三势力的如意算盘被打破,发展的局限性明显。

民进党执政失德失能累积民怨

「讨厌民进党」是其惨败的根本原因

舆论普遍认为,此次「九合一」选举民进党惨败,显示出岛内「讨厌民进党」进而「修理民进党」的民意情绪发酵。民进党全面主政7年,垄断「行政」「立法」「司法」「监察」等全部权力,在外无强大制衡、内无自我约束下,恣意妄为,一方面顽固坚持「台独」路线,将台湾推向兵凶战危边缘;另一方面,遂行「民主独裁」,践踏道德底线,官商勾结,黑道缠身,严重丧失民心,诚信全然破产,青年、中间选票大量流失,台湾社会重新弥漫的「讨厌民进党」、换党做做看或加强制衡功能的心理成为此次选举民进党落败的根本原因。

此次选举,民进党一开始即处在既往地方执政格局不占优势的不利状态,在投票前夕,一般预测执政包袱沉重的民进党几乎能有胜算。长期观测台湾政治的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甚至认为绿营将只剩下5个县市。选后,小笠原进一步警告,民进党如果不改变「不投民进党就不是民主」的说法,2024年可能真的会政党轮替。

这显示,民进党「民主独裁」的新威权形象已在岛内民众中形成既定印象。回顾近年来民进党当局的施政处处荒腔走板,漠视民意、戕害民主的「独裁」本质暴露无遗。在防疫政策上,不论是口罩、疫苗、筛剂,都以阻挡、欺骗与蒙蔽的手法自我谋利或制造意识形态仇恨,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成为「仇恨值」最高的参选人;在新闻自由上,关停中天电视,边缘化TVBS频道,扶持镜电视,爆出施压NCC等丑闻,使标榜的新闻自由荡然无存;此外,诸如为迎合美国开放莱猪、强推「地方制度法」「电信中介法」、开放日本核食、追杀质疑蔡英文学历真假的媒体人彭文正等荒谬层出不穷,而选举过程中爆出的论文抄袭、施政成绩气泡破灭等加剧了民众对民进党当局执政7年的失望和不满,也导致民进党候选人在选举期间提出的要求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因此,在选战最后关头,蔡英文当局为炒热选情,转移提名人选失败和施政失能引发的巨大民怨,在民进党落后的多个选区祭出「抗中保台牌」试图翻转选情,蔡英文甚至刻意宣称「全世界都在看台湾对民主自由的决心」、呼吁支持者「为台湾挺身而出」,声称「如果我们(民进党)选的不理想,这些国家会对台湾的信心打折扣」。然而,近年来民进党选举无往而不利的「抗中保台」利器全然失灵。「美丽岛电子报」民调显示48.8%认为这是民进党为拉抬选情的选举操作,这表明近半选民对民进党的这一招数并不认可。选举结果也进一步说明民进党的「抗中保台牌」完全激不起民众「仇中」「爱民(进党)恨国(民党)」的激情。岛内舆论分析认为,民进党「抗中保台牌」踢到铁板,主要原因一是ECFA 不敢断,「兵役」延长政策摇摆不定,让人看破了民进党「抗中」手脚;二是面对大陆方面坚决反制佩洛西窜台的一系列军事演训,蔡英文当局色厉内荏,「民主抗中」形象破产;三是民进党严重误判台湾民众近年来挑衅大陆而产生的两岸战争可能来临的真实恐惧,严重低估台湾社会反战态度,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网络声量冲昏了头。

民进党内政治生态出现新变化

是否牵动2024年「大选」有待观察

民进党此次重挫对党内权力结构和派系合纵连横明显产生冲击。选后,蔡英文第一时间表示「虚心接受选举结果」辞去民进党主席。面对党内外要求辞职负责的「行政院长」苏贞昌也提出口头请辞,但立即获蔡慰留。岛内舆论分析,这是蔡英文利用权力稳住自己阵脚的第一步。不仅如此,为渡过选举惨败后党内可能的剧烈变动,以便重整脚步巩固领导地位,蔡两度邀集党政重要人士在官邸讨论并达成「中壮世代共同扛起责任」共识,将「英系」的陈其迈推为代理党主席,并运作桃园市长郑文灿担任「检讨小组」召集人,迅速构筑起「护英防线」,一方面可防止其他派系借机逼宫;另一方面,借苏的「勇于任事」抵消党内外对蔡的不满,以避免后蔡英文时代加速跛脚的危机。可以看出,「蔡苏体制」已成为蔡继续掌握权力运作的依恃,既可稳住蔡的权力基础,也可对赖清德产生牵制效果,有助于其维系后蔡时代的权力平衡。

此次选举也是民进党各派系谋求后蔡时代党内影响力的关键一役,从选举结果亦可以看出各派系的实力消长。县市长层面,民进党从2018年的6席掉至5席,丢掉了最具指标意义的桃园市、新竹市和基隆市,苦心经营8年的北台湾滩头阵地一夕崩溃。其中,桃园市传承受挫的「新潮流系」损失严重,代表人物郑文灿不仅未能延续民进党在桃园的执政权,选后还被撤销台湾大学硕士学位,后续想要掌握党权、「进军中央」进而争夺2024将困难重重;「正国会」同样受伤不轻,不仅丢掉了基隆的执政,头面人物林佳龙在「府院党」全力辅选下仍大输侯友宜45万票,突破了苏贞昌惨输29万票的防线,重挫其党内影响力。相比而言,「英系」成为最大赢家,在5席县市长中稳稳占据2席(高雄市长陈其迈、嘉义县长翁章梁),甚至在深蓝的南投县长选举也获得42.8%的选票,仅小输3万余票,虽败犹荣。

从县市议员的派系分布来看,各派系席次都有所增加,其中「英系」凭借蔡英文「中央」执政的优势基层拓展迅速,从2018年的13席增至28席,翻了一倍还多,奠定了后蔡时代党内派系竞争的实力基础;「涌言会」收编无派系人士和原「谢系」人马有成,席次也增长了近一倍。「新潮流系」依然是民进党内最大的派系,仅在「六都」就拿下43席议员。当然,这些席次近半都是各地方大佬的子弟兵,如台南赖清德系统、高雄陈菊系统、桃园郑文灿系统,并不全然为派系所掌握。

整个选举过程呈现出的民进党内派系实力消长,也使目前围绕2024年「总统」选举的卡位战出现明显变化。民进党经过此次惨败,党内从蔡英文、苏贞昌,到原本已浮上台面的「备选阁揆」郑文灿,甚至被媒体视为紧急入党的2024「备胎黑马」陈建仁,无不内伤惨重,而不论在选举提名还是辅选执行上均无法参与并扮演主导角色的「副总统」赖清德,却成为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党内政治明星,就目前党内外的实力与声望而言,赖已然成为该党重整旗鼓2024年延续「中央」执政权的最大希望所在。尽管蔡英文为牵制赖清德延续「蔡苏体制」,但随着赖宣布参选民进党主席,其争取2024年党内提名的阻力明显减弱。预计,蔡在余下任期虽有心「卡赖」,但在延续政权的最高战略目标下,赖2024参选之路面临的「蔡赖心结」和派系阻碍会逐步消除。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