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美关系将出现更多风险(2023.2)
发布日期:2023-03-07◎胡后法
过去一年,美国对中国进一步强化遏制战略,在全面围堵中国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在亚洲,美国通过各种方式,挑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制造对中国发展的恐惧,虽然引起亚洲国家的警惕,但这却加剧了美国施压的力度。在联合日本共同对抗中国方面,美国取得的成效尤为明显。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年初出访西方七国,竭力动员西方国家强化对华遏制,完全迎合了美国的战略需求。在访美期间,岸田文雄更是与拜登一唱一和,显示出日美共同对抗中国的一致决心。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再超越中国底线,进一步提升对台关系和官方往来层级,不断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还加大了对中国军事侦察的频次和力度,不时侵犯中国领海和领空,有时甚至逼近中国的沿海城市。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限制、孤立与打压,企图阻断中国与世界的产业链。
美誓全方位围堵中国
和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相比,美国当今对中国的遏制有很大不同。当年,美国和苏联的对抗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意识形态两大领域。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美苏之间差距太大,苏联对美国并不构成威胁。意识形态对立是美苏对抗的根源,而表现形式则主要是军备竞赛和军事对峙。美国抓住苏联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的软肋,将苏联推入了史无前例的军备竞赛之中,逼迫苏联将主要国家资源投入到军事工业的发展,从而拖累了经济与民生的改善。美国炮制的所谓「星球大战」计划,更是击垮了苏联的国民经济。虽然军备竞赛并不是苏联解体的唯一因素,但肯定是美国取得冷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中国不是前苏联。在美国看来,中国作为对手,对付的难度大大超过前苏联。当冷战结束时,美国朝野为前苏联的解体而兴奋不已,认为冷战的胜利是美国独霸世界时代的到来,美国学者甚至提出了「历史终结」的惊人论断。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面临了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挑战者,这是美国政治精英们当年没有想到的。在冷战结束后的三十多年中,美国陶醉在独霸世界的兴奋之中,在全球推进干涉主义,消耗了大量国力,而中国却利用美国大规模扩张的战略机遇,全力谋求改革与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升。
前苏联作为单一型的超级大国,其实力地位主要建立在超强的军事实力之上。在美国看来,中国则是全方位的大国。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还是教育、民生,或是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在跨入大国的门坎,有的领域甚至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在美国看来,对付中国这样多元竞争的大国,不应像当年对付前苏联那样只采取军事对峙的单一手段,而要从经济、军事、贸易、金融、科技、教育、舆论等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击。近年来的美国对华政策正越来越显示出这种遏制全方位、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美搞对抗阻力不小
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朝野的一致行动。美国党派内斗虽然十分激烈,但在围堵中国的问题上,民主、共和两党高度一致。随着共和党极右政客麦卡锡成为众议院议长,美国对华政策很可能将更加向着对抗的方向发展。麦卡锡上任后的第三天,就发起成立了「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公然宣称要回击来自中国的竞争。种种迹象显示,中美关系在2023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矛盾将更趋复杂,斗争将更趋剧烈。
然而,正是由于中美关系与当年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美国要想选择与中国完全对抗,其难度是前所未有的,成功阻止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管未来对华采取怎么样的围堵战略,美国最多就是增加中国崛起的难度、拖延中国的发展速度,要想促使中国的崛起进程出现逆转,这是不可能的。对此,美国政治精英们也是明白的。实际上,美国的对华围堵战略,已经碰到了很大困难。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美国一方面具有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美国近年来为构筑全球反华联盟投入了大量外交资源,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另外,为了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到反华联盟,美国必须付出不小的代价,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条件,但美国既无相应的市场,也无符合需求的适应性技术和产品,因为美国的相关产业和技术已在全球化浪潮中被美国的资本家所抛弃。
正是由于战略与现实间的矛盾,美国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实施对华遏制。拜登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极力谋求「遏制效应最大化和对美伤害最小化」。因此,在不断加大围堵中国的同时,也保持与中国的对话,防止美中关系的脱轨失控,尤其在元首层面维持了双边关系的基本格局。去年11月巴利岛的中美元首会晤,拜登总统向习近平主席明确表达了「五不四无」的对华政策意向,即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
拜登的上述表态,基本涵盖了中国在中美关系上的主要要求。如果美国原原本本、真真切切地把拜登的这些表态落实到美国的具体对华政策实践中,中美关系则定会呈现另一番景象,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更加充满希望。然而,美国近年来对华政策的现实与拜登的表态存在太大差距,美国所做的与拜登所说的并不一致。中美关系出现对抗的根本原因正在于美国的「说一套做一套」。中美关系本来已有三个「联合公报」等外交档的规范,但美国却违反两国达成的这些重要约定,将中美关系推向了危机频发的境地。
虽然美国经常言行不一,但拜登向习近平主席作出的积极表态还是值得肯定的,有这些表态总比没有表态要好。守信是任何国家的立国之本,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元首,在如此重要的外交场合作出的承诺,总不能变成一纸空文。如果美国今后违背承诺,将成为受到谴责的把柄,美国也将因此付出外交失信的政治代价。
秦刚担任新外长的深意
从过去看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主要来自美国。就中国而言,发展中美关系的态度始终是确定无疑的。从最近新外长的任命中也可看出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良苦用心。岁末年初,中国宣布了一批党政高官的任命,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驻美大使秦刚被任命为中国新的外交部长。历史上,中国曾有两位驻美大担任外交部长,一位是李肇星,另一位是杨洁篪,但在驻美大使的任上直接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秦刚则是第一人,足见这一任命的非同寻常,也表明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秦刚是一位优秀和资深的职业外交家,跨出校门即投身外交生涯,不仅具有驻外工作的经历,也有担任外交部重要业务部门领导的历练,尤其是担任新闻司司长的经历,使他拥有了与媒体交往的丰富经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秦刚都喜欢与媒体朋友交流互动。他深知,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而与国际媒体交朋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是每个中国外交官的重要职责。
秦刚在美工作虽仅524天,且正赶上中美关系最困难、最敏感之际,但他以出色的外交才华在中美关系这个外交主战场上游刃有余。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基本停止了高层交往,要说打开中美关系新局面,似是天方夜谭,即使维系中美正常关系,防止关系破裂,已是对驻美大使的严峻考验。一年多的复杂艰难履职,使秦刚积累了与中国头号对手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在如此困难时刻,秦刚所显示出的外交才华和技巧是有目共睹的。
秦刚抵达华盛顿的当天,第一件事情便是与媒体见面,他那句「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的话,掷地有声,表达了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中美关系的明确态度。在之后的18个月中,秦刚坚定贯彻中国高层对美政策的精神,与美国各界广泛交往。除了与美国联邦政府保持交往外,他还走访了美国22个州,深入美国的企业和乡村。他特别注重与专家学者、国会议员、地方官员、商界领袖和民间机构进行互动,详细了解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真实看法,介绍中国改善对美关系的真诚态度。面对观点偏激、对华态度并不友好的美国主流媒体,秦刚从不回避,而是与他们进行长时间的「炉边谈话」,坦诚回答各种问题。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不仅关系中美两国,更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秦刚返国之际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他特别指出:「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相信中美关系终将回归正途并不断前行」,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期待和积极态度。
然而,在美国这一边,却明确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对手,采取各种手段遏制、围堵中国,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这是未来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风险。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美国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壮大、超越美国,而中国不可能因为美国的阻止、围堵而放弃发展。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会不会铤而走险,甚至通过军事对抗加以阻止,这是未来国际局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应对美国的围堵和遏制,正是中国未来外交的头号难题,也是秦刚作为新外长的头号任务。
基于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中头等重要的地位,以及涉美事务的无比艰巨复杂,熟悉美国的秦刚无疑是极佳的中国外长人选。这一人事安排也是中国向美国发出的重视中美关系的政治信号。经过长期的外交实践,秦刚对习近平的外交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谋求民族复兴的大国,中国必须拥有一批具备大国外交智慧的外交家,而秦刚正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中美关系一方面是事关全球稳定的最重要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不是仅仅通过一项人事安排就可以解决的。未来的中美关系,还会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中美两国的相互依存度也是大国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加上中国外交始终奉行「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理念,从不主动采取对抗,因此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在未来将继续保持「斗争中求发展」的总体态势。
正如秦刚所说,中美关系不应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言下之意,中国谋求发展的目的不是要与美国争夺霸权,而是为了实现所有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之梦。回顾大国竞争的历史,如果有一方始终保持理智,用智慧应对各种危机,就有希望避免大国间两败俱伤的对抗。而秦刚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体现的正是向着这个方向所做的努力。中国近年来所展现的外交智慧无疑将成为防止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