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全速「拼经济」须防四大后遗症(2023.5)

发布日期:2023-06-12

◎胡荆棘

大疫三年,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亦是推动经济改革黄金窗口期,危机倒逼形成改革共识。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唯有立足于中长期深层生产关系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外推式正向冲击,迭加拼经济和拼改革双重动力,才能助力中国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国经济倒V型高质量增长。

2023年是二十大战略开局之年,亦是经济重启复苏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官方将2023年经济增速设定为5%左右,相对这一增长目标,各地方政府设定的增速目标则显得更为进取——所有省市2023年目标增速均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其中大部分将数字确定在5%-6%区间。

新一轮经济锦标赛来袭

当前,各地正抢抓时间窗口,集体进入「全力拼经济」状态,「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营商环境」等成为地方经济工作部署高频词。

特别是针对投资,多地加紧布局,投资增速目标普遍高于经济增长目标,有十余省份投资增速目标为两位数。其中,西藏、海南、新疆分别为13%、12%和11%左右。宁夏、重庆、河南、甘肃、安徽、湖北、内蒙古、辽宁的投资增速目标在10%或以上。

各地近期密集发布投资计划,重大项目加速起跑,新老基建齐抓并进。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福建、陕西、云南等多地亦紧盯重大专项。

新一年,各地新老基建大干快上,扩投资火热开局,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新一轮经济锦标赛呼之欲来。而全速拼经济的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亦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在经济建设层面呈现出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竞争态势。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竞争态势将对经济起到较强的拉动效应。

各地为何「集体拼经济」,盖因内外挑战严峻。「拼经济」是破解当前困局的战略需要。

有分析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质量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离不开拼经济。与此同时,拼经济亦是化解重大风险的现实需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必须靠发展经济来解决。发展经济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招,尤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来缓释,以时间换取空间。

此外,拼经济亦是提振各方信心的战略需要。当前居民信心、民企信心、小微信心、外资信心、市场信心等较为低迷,改善预期和提振信心是破解经济难题和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金钥匙,必须通过拼经济来大力提振。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房地产低迷、消费乏力、就业严峻、企业信心不足,迭加外部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余波未了,乌克兰危机仍在发酵,去年中国全年GDP增速仅为3.0%。

三年抗疫  中国经济已伤痕累累

三年疫情使得中国供应链遭到破坏,居民消费偏好降低,供给和需求受到双重冲击。疫情之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供应链迟迟得不到修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可能明显下降。

一、三年抗疫中国从上到下处于集中动员状态,正常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受到影响,造成企业上游无法正常进货,下游无法正常完成订单,库存管理充满不确定性,导致不少企业关门停产、破产清算,市场主体批量减少。

二、三年抗疫,中国采取全民免费检测、免费隔离、免费治疗方案,三年抗疫付出巨大财政资金,造成巨大财政压力。有数据显示,中国31个省份中,有23个省份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负增长,其中江苏、广东作为财政大省降幅相对较大,降幅均超过5%。

三、三年疫情对下游产业、消费端冲击最大,交通、旅游、文娱、电影、住宿、餐饮等行业受到巨大打击,而这些行业又是民营企业密度较高行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亦指出,预期不稳主要反映在「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

四、三年疫情对居民预期产生巨大冲击。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17.8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1月,新增存款6.87万亿,同比多增3.04万亿,其中居民存款在去年同期高增长的基础上多增7900亿。

慎防四大后遗症

拼经济成为各地今年发展「指挥棒」,已成共识。客观而言,眼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一波增长气势,打牢经济复苏根基,并以适当的增速弥补去年增速超预期下跌。但大干快上之余,亦应慎防走极端、搞极左、层层加码,特别要防止四大后遗症。

一、重复建设

各地竞掀投资热潮,应防止出现盲目上项目、建设铺摊子等苗头。应平衡好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之间的关系,平衡好短期刺激措施和长期发展措施间关系。避免低端产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应考虑产出和效益,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二、投资依赖

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重点投资基建投资已高达21万亿元人民币。有报告曾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金融领域的风险,而是投资依赖的风险。中国金融业的脆弱和风险背后其实是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高投资不仅将造成投资消费失衡,加剧产能过剩,亦不可避免与高风险相伴。巨额流动性已成为滋生楼市价格膨胀、通货膨胀和债务膨胀的诱因。因此,欲从根本上降低金融脆弱性风险,就必须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弱化政府投资倾向。

三、楼市依赖

在各地打出的「拼经济」组合拳中,「刺激楼市」分外惹人注目。进入2023年,房地产市场热度「狂飙」,一改去年颓势。在密集利好政策刺激下,「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等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达到36个,自2021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下降城市数。不少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涨幅更为明显,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

从融资端看,根据央行统计,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同比多增2200亿;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同比增长了23%,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有「夜壶」之别称。一方面,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房地产业关联能源、建材、建筑安装、装修、家厨卫具、物流等诸多上下游和横向关联产业,通过房地产提振经济可立竿见影;但另一方面,房地产拉动经济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包括加剧投机、抬升杠杆、挤占消费等。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为13%,而经合组织国家为5%;如考虑供应链投入品,则房地产行业约占中国GDP的30%。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60%至70%。

恒大爆雷等殷鉴不远,启动楼市「强刺激」,不仅将尾大不掉,更会造成风险向金融系统无序蔓延。

四、债务鸦片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7566亿元,地方债余额总量估计为35万亿。中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地方政府城投平台积累的隐性债务。公开数据显示,城投债有息债务高达44万亿,整体规模庞大,偿债负担重,债务滚续频繁。

广义债务率超过300%的省份有9个,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为530.0%、382.5%和378.3%。在拼经济大氛围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债务风险警惕容易放松,杠杆和坏账则易相伴上升。

中国最近十几年债务突飞猛未现严重问题,盖因有庞大的要素红利、市场体系和开放的全球市场做支撑。在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进入「金融新周期」等新背景下,过度举债无疑将饮鸩止渴,放大杠杆和坏账风险,切不可等闲视之。

「拼经济」更要「拼改革」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超过30次提及「稳定」一词,推动经济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态势,是提振预期的根本出路。拼经济虽已成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共识,但不能无视风险和后遗症以及当地财力「一拼了之」。

拼经济如不善加引导,任其无序膨胀,就会产生新经济泡沫,导致产业无序扩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阻,回到传统性拼资源增长路径上,有悖高质量发展初衷。

事实上,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均可靠「拼」解决。例如,信心趋弱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创新瓶颈卡脖子等问题,均需更精准药方。

因此,中国在拼经济的同时,更要拼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

其一,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外部环境,内部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掣肘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正面临「不进则退」挑战。

经济学家指出,未来10-15年左右,中国产业结构、科技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仍有较大转型升级空间,经济结构转型仍蕴藏较大增长潜力和发展动能。

拼经济过程中,应防止体制扭曲所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推进目前二元体制向一元市场经济体制并轨,通过改革持续释放生产力。

其二,对于现时中国而言,稳经济大盘,需要站在「战后重建」的角度,制定经济全面振兴计划。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过去以财政和货币创造需求的「稳增长」模式已然过时,「财政砸钱+货币放水」的传统刺激模式收效趋减,激发内生动力应成主要方向。

其三,通过宏观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回暖后,须抓紧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以改革开放解除压制中国经济优势发挥的体制束缚,赋予民营企业充分的安全感和主力军地位,特别是加强对非公企业的产权保护和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经济由投资型、要素型社会向消费型、创新型社会转变。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