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故乡骄傲 余晖璀璨(2023.7)

发布日期:2023-08-10

──侨乡记忆中的徐四民

◎陈元朔

徐四民先生一生为国为乡的人生经历始终激励着身为后辈的我们,《镜报》作为徐先生创办的媒体,全体同仁在践行徐先生定下的宗旨的同时,也深感负有追寻徐先生思想之源泉的责任。徐四民先生祖籍厦门湖里徐厝,徐厝故乡是他一生心中深深的挂念,今年4月,故乡的两位徐家老前辈,亲长徐振忠和堂亲徐家丰接受了《镜报》的采访。在他们的回忆里,徐四民的情怀与徐厝人的精神传统息息相关。

徐厝骄傲 光荣榜样

「厝」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由于同一家族往往将房屋安置在彼此附近,整个村子通常是沾亲带故的同姓氏族,在闽南人的聚居区产生了一种「姓氏+厝」的独特命名方式。徐厝,就是徐家人聚居的地方,这个名字是对家和家乡最亲切的称呼,也是徐厝人不管去往何方闯荡,身居何处,始终放在心上的连结。

「小村庄竟然出了个让全国人民敬仰的爱国侨领,我们徐厝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荣幸!」徐振忠先生谈到徐四民时,兴奋溢于言表,徐厝居民老老少少都知道这位侨领的事迹,知道他一生为新中国成立、香港顺利回归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工作。

徐厝人近海而居,向海而生。据了解,解放前徐厝和薛厝的35户居民中,就有29户在海外有亲戚。因为经历过漂泊在外,远离乡土的愁苦,大家对这位华侨徐四民的故事发自内心地尊敬。「他的爱国爱港爱乡的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徐厝人的心里」。徐四民先生出生在缅甸,在缅甸长大,但一封封家书,一句句问候,把这位华侨的浓浓乡情传送到故乡,故乡的文化滋养他,他亦成为徐厝人的一座精神丰碑。

身在海外 情系故乡

有徐四民这样热心家乡发展的众多华侨,搭上特区的发展快车,徐厝这些年变化惊人。徐振忠、徐家丰两位徐家人向记者介绍,1995年前,徐厝社是一个小村落,只有十几栋民房,杂乱无章。1995年,湖里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对徐厝和薛厝两个旧村庄实施改造,让它们融入整个厦门文明城市的美丽家园,徐厝人真正享受到宜居之福。

徐四民先生虽然身在海外,但家乡事他总惦念在心,两位前辈回忆道:「当他知道家乡徐厝福源宫,连同徐厝旧村庄改造拆迁重建时,也要尽一份弟子之责,当即捐资人民币五千元。」要知道,当时五千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徐四民先生慷慨捐资,足以证明他心里一直装着这个祖家。「他工作很忙,但还是写了【泽披四海】,并捐六千块钱制作一块精致的匾额。」

徐四民先生曾在《祖家的变化》一文中写道:「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出生在厦门市禾山镇穷困的徐厝社,因此我自然认定那是我的祖家。」当年湖里小区改造,徐四民虽然不舍,但还是带头动迁,可见当年这位老华侨目光长远,对家乡的爱是大爱,爱它发展繁荣,爱它美好富饶。

侨乡精神 世代传承

「徐厝人有着和徐四民一样的爱国爱乡光荣传统。」在这个典型的闽南侨乡,村里由侨资建成的房屋就有五栋,其中最有名的一栋通体就是用红色「雁只砖」砌成外墙的红番仔楼。

「这五栋房屋面积就占到了全村房屋的四成。」徐家丰向我们介绍,这些房屋都是「当年华侨省吃俭用,汇款回家建房,扶养家中老小」的见证,也是徐厝人落叶归根的期待。

徐振忠先生举了自己父亲徐弗然(Julian Valdezco)的例子,当年,徐弗然先生在菲律宾谋生,回乡结婚后还未及徐先生出生就不得不远渡重洋,当时因时局动荡、区域不通等原因,这一去就再未回到故土。但徐父在菲律宾千方百计地通过航船报回家信问安,还给徐振忠母子寄来家费,到1967年,徐弗然先生自知返乡无望,即分三次汇款六千元让徐振忠母子盖房。父亲的养育之恩徐振忠心里不能忘,1999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到菲律宾。让他惊讶的是,几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父亲当年为了下一辈不忘家乡话,不惜重金让孩子到华侨学校读书,还立下「在家要讲闽南话」的家规。

老一辈华侨在外闯荡,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乡人、家乡情、家乡文化,这是他们心头沉甸甸的责任——就像《闽南古大厝》中所写:「无论远隔重洋,相距万水千山,无论贫贱富贵,故乡的祖厝,拢是永远把你记惦。」

据徐四民先生的回忆,其父亲徐赞周也很重视华文教育,他从小学认「人、手、刀、尺」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直到攻读《古文观止》,都由徐赞周亲自讲授。可见徐厝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在远方,心里的根系依然生长在祖地。

两位老前辈告诉记者:「当年徐四民先生为福源宫悬挂这块富有历史意义的匾额时,我们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挂匾仪式。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宣扬徐四民先生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数十年间,村落逐渐成为街道,高楼大厦在周围建起,但华侨精神的传承一直都延续在这里。当年许多从这里走出的华侨同胞,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就是帮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今天的徐厝小区是友好可亲、秩序井然的,走在小区里,「厝边头尾」(乡里乡亲)之间会友好地彼此问候,大家和和气气,环境整洁干净,居民自觉负担起对小区的责任。两位老前辈介绍,每年的老人节和春节,徐厝老人都会领到一份情意浓浓的过节费,小区也常常开展邻里活动,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