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经济第一抓大放小 留住外资宽松环境 手中有地破除藩篱(2023.10)

发布日期:2023-11-03

──香港特区行稳致远24字建言

◎刘澜昌

一、由头

古人云,光阴似箭,转眼间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将要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了。李家超这一任五年,是香港特区发展至为关键的五年。在粉碎2019年「黑暴」,香港由治及兴,可否行稳致远,为完成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历史任务──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这五年尤为关键。而五年已经过去了一年了,剩下的四年更显得紧迫,不但要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而且要有开创全新的局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邓公小平同志提出了24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后来,随着形势向好的发展,中国突破了西方的制裁,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加上「有所作为」四字。故此,也看出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邓公为中国崛起航船的指路明灯也是与时俱进、适度调整,奋发向前。今天,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证明,战略方针英明,高层设计正确,功在首位。

香港特区发展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年多来带领特区由乱到治,由治及兴,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然而,前进道路依然充满挑战:1、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大气候不确定性大,波诡云谲,尤其美国取消对港特殊地位待遇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2、内地经济复常遇到困难比预料的多,而本港而内生动力不足。故此,宏观决策尤其重要,需抓住关键点,四两拨千斤。

二、新一份施政报告应有政治家的高度,避免事务性铺陈

国家主席习近平有两句治港名言值得格外重视,尤其是在撰写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要给予高度的体现。第一:全面准确践行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第二、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相信,习主席在香港回归25周年发表了重要讲话,指明了一国两制事业是长期不变的,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认为以上两点尤为重要,如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能够充分体现,那这一份施政纲领必然是一份有政治家高度的政纲,而不是拉拉杂杂的事务性铺陈。由于,回归以来的施政报告难免跳出「中药铺」窠臼,新一份施政报告更应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去统领具体落实的举措。

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因此对行政长官赋予更多独立决策的权力。有权力必然有要求,中央对特首的要求当高于内地的诸侯。事实上,香港事务涉外的机会,远多于内地的省级领导,因此,更要求香港特首要有政治家的特质。

当前,应该如何用政治家的眼光准确判断香港的形势?无疑,政治形势非常稳定,尽管内外反中乱港的势力「人还在,心不死」,总还想搞事,但是翻不起大风浪,2019年的黑暴事件绝无重演的机会。但是,疫后经济复苏尤其是赶上内地的发展步伐,遇到相当多的挑战。

这一任特首的「五年关键期」,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逼人,时间不等人,千万不要有「难点留在下一任解决」的念头,否则又蹉跎了岁月。

三、香港24字建言一:经济第一抓大放小

经济第一,是对于政治而言。习惯上,「政治正确」,是政治挂帅,政治压倒一切,这是思维上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开论坛,作报告,搞互访,迎送宴会等等场面上的礼仪式的事务热热闹闹,大面子似乎有所交代,然而往往事后一风吹,完了就完,过眼烟云,钱花了不少留下的只是年终总结上的一笔。事实上,这种陋习内地早就进行纠正。「政治正确」,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方向的统领,而不是要与经济抢时间和空间,「左」的时期的七分政治三分经济早就被扫到历史垃圾箱。「政治正确」的绩效,最终要在经济发展上体现。

香港目前的经济难点,是有目共睹。外贸进出口持续下滑,严重拖累GDP提升;股市不仅是反弹乏力,更重要的是资金流出多流入少,尤其今年到香港上市在历史低位;消费市场,也受到大环境的挑战,往内地消费多于来港游。

香港市民反应,当下特区政府对发展经济是上心的,而且也有说做就做的手势和力度。例如,活跃夜市经济,可谓雷厉风行。

不过,应该说,这是「放小」的层面。重点要在「抓大」上用大功夫。有学者提到,香港回归以来最大的短板是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是「难的,不容易的」,遗憾的是,往往避重就轻。也有人说,香港目前着力发展创新科技,这是对的,如果回归之初就搞了芯片业,如今香港就是另一番景象。

笔者认为,对于「抓大」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要与大湾区的大未来,与国家的大未来紧密相连。中共20大报告规划,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我们香港目前最大的两个计划「交椅洲填海」和「北部都会区」到那时只不过初见眉目,这样的速度能行吗?

笔者觉得,香港「抓大」,首先要「做大」的野心。英国人临别,也送了香港一个「玫瑰园」,而当下我们就不能有一个「大香港之梦」:人口突破1000万,土地突破1000平方公里。

有了大野心,就有大动力!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只是把人往庙街赶,恐怕十年后的香港人更到深圳消费了。

四、香港24字建言二:留住外资宽松环境

香港为什么要搞一国两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香港原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优势,为国家的崛起在金融层面发挥作用。中共20大报告表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此,香港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香港的作用更加体现在中国与国际链接上特殊的桥梁角色,也是中央所肯定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但是,不必讳言,目前在这个方面的挑战甚大。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不确定性大,俄乌战事处于不明朗状态。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取消「对港特殊地位待遇」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笔者也在怀疑,当前香港股市低迷,也有政治因素,有「黑手」鬼影在幢幢作祟。因此,如何「留住外资」,是特区政府一篇很重要的大文章。

宽松环境,这是一国两制本身的要义。一国两制实施,保留原来的制度不变,本身就是给予宽松环境;而一国两制实施,也要求环境宽松。邓公说「马照跑舞照跳」,那可不是单纯的娱乐含义。

自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与时俱进的调整发展是正确的。故此,才有港区国安法的诞生,倚天屠龙剑在手,香港由乱到治。如今,在由治及兴阶段,也是需要适时调整发展。如何既握紧倚天屠龙剑,又不影响香港一国两制宽松的环境,是需要深入思考,精准操作,有些事可以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

特区政府及时延续外国记者俱乐部的租约,是非常高明的抉择。事实上,香港只要继续实行一国两制,西方国家也就希望利用这个「东方的情报中心」,也就是让CIA、MI5、MI6以及台湾军统合法进入。甚至,笔者也曾幻想,也可以到美国游说恢复「对港特殊地位待遇」,这其实对美国在港利益也有好处。

当今百年大变局的博弈,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加技巧的较量,落脚点在于香港获得最大利益。

五、香港24字建言三:手中有地破除藩篱

特区政府当前最大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在土地。

偏偏,对此香港特区政府遇到的阻力最大,而且阻力来自内部,来自既得利益阶层。习主席「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要求,正是一针见血。

毛主席曾经说过: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而今,特区政府则是手中有地,遇浪不慌!在香港这个细小的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没有土地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特首的权力,其实在土地,有地有权,无地无权,被人摆布。在国际层面,港府也是有地才有POWER!即使国际风云变幻,也可稳坐钓鱼船。

可是,香港造地每到关键时刻总有强力反对。香港忽然又见「司法复核」。香港高球会对粉岭高球场的「司法复核」,实质也还是「管治权之争」,对于如何正确施政而令到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之争!可以想象,如果政府输了粉岭收地,那么,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填海也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坍塌。

笔者认为,交椅洲填海造地远远重于北部都会区发展,因为后者只是土地存量的开发,不会增加香港的可使用土地的面积,而交椅洲填海造地则是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可以不断增值的财富。要知道,交椅洲填海可得1,000多公顷土地,再加上第二阶段开发,可达1,700公顷啊。而香港过去百多年来填海也不多是7000公顷地,所以,只要懂算术,都知道交椅洲填海对于香港发展,对于香港追赶国家现代化发展速度,是多么重要。尽管填海需要投入,但是填海的投入比北部收地成本实际还要低,而创造的土地溢利不断增值。而香港的地产集团实际也必须依赖新增土地延续产业,政府应该可以说服他们。

还有,香港的郊野公园的发展,也可以重提,过去梁振英提出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是正确的,起码不会使到公屋「起到冇雷公咁远」。笔者觉得,即使不减少郊野公园面积,也可以考虑市区内的郊野公园与住宅「融合发展」。

总之,土地是「大香港之梦」的基础。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