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来风

首页 > 最新文章 > 八闽来风

她是“ 海峡和平女神”(2023.11)

发布日期:2023-11-27

——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点亮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莆田市湄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晨聪 黄凌燕 卓晋萍 林俊禹


11月18日上午,地处台湾海峡的湄洲湾波平如镜,天蓝海碧。一屿如眉的湄洲岛上,万众欢腾、嘉宾云集。第八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这里闪耀启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如今,全世界妈祖信众达3亿人,分布在49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指出,“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此届论坛是该文件出台后,我国举办的首个世界性妈祖文化交流盛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备受瞩目。

妈祖,一位从湄洲岛走出去的伟大女性,一个跨越千年时空的光辉名字,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以“海峡和平女神”的历史角色,大爱无言,融化两岸坚冰,让海不扬波,一方安澜。而今,妈祖文化,应势而动,用温暖人心、抚慰心灵的海峡慈航灯火,点亮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融化坚冰 情暖两岸添“封号”

妈祖如何准确表述?1985年,莆田市举办妈祖诞辰1025周年纪念活动。福建日报在报道妈祖时,颇费周章,最后确定为“海峡和平女神”,反响巨大。自宋代至清代,妈祖获朝廷36个“封号”,“海峡和平女神”被称为两岸“集体创作”的第37个“封号”

上世纪80年代初,湄洲妈祖祖庙迎来拜妈祖的台胞,宫庙也开始修复。作为海防前线,驻岛有关方面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决定拆除。基层呼吁“保庙”,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审时度势,作出批示,最终保住妈祖祖庙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隔绝已30多年,炽热的妈祖情,融化坚冰,激荡起暖暖的春意。

1985年5月上旬,莆田市举办纪念妈祖诞辰1025周年活动,这是当地第一次大规模纪念妈祖的活动,而且是从以往单纯的民间活动上升到有官方色彩的盛事,吸引了两岸同胞10万人参加。涉及两岸关系“破冰”这一当时十分敏感话题,妈祖究竟如何准确表述?怎么定位?大陆党报的报道,透出的权威信息,有“一锤定音”之效。

现定居澳大利亚的张玉钟,当时是福建日报记者,负责采访这一活动。时隔38年,他对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中国大陆的报纸还从未报道过这种活动。如何掌握报道的角度和提法,成了难题。我们想来想去,应该主要从海峡两岸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觉得把妈祖定位为‘海峡和平女神’最为恰当。我们采访了多位从台湾来的信众,他们不约而同说到对妈祖信仰,就寄托着求平安、求和平的心愿。因此,这样的提法应该是两岸同胞都会公认的。”他告诉记者,当他电话请示报社时,性格内敛的时任总编辑林振夏,听后却激动地连说:“好!好!好!”于是,《两岸同胞共同纪念“海峡和平女神”》发表在1985年5月13日福建日报头版。

“海峡和平女神”的称号首次见报后,引起海内外热烈反响,得到台湾岛内的广泛认同。此后各种纪念活动、有关场合和有关文字中大都采用了这个称号。妈祖祖庙赠送台湾宫庙的绣旗上都印着这6个字。1987年,莆田市政府还特别邀请南京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书写了“海峡和平女神”。2007年,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王仲莘在《炎黄纵横》杂志上发表《第三十七个“封号”》。王仲莘长期负责对外宣传,并致力于妈祖文化研究,成果颇丰。他在文中阐述,妈祖获得历代朝廷“封号”共有36个,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关系逐步缓和,妈祖文化在两岸交流中越来越深入人心,妈祖被闽台人民誉为“海峡和平女神”,完全可以把这一称号作为妈祖的第37个“封号”。他还强调,这个“封号”是“海峡两岸人民的集体创作”。

这种两岸同心的“集体创作”,在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身上也得以体现。

台湾来拜妈祖的越来越多,妈祖祖庙也开始修复。湄洲岛当时是海防前线,驻岛有关方面认为台胞跨海上岛,涉及“盲区”,修庙是“封建迷信活动”,决定拆除“以绝后患”。为此,业界相关人士聚力开展“保庙”行动,紧张地以各种方式向上级反映,请求顺应海峡两岸发展大势,保护妈祖祖庙。中新社还刊发了内参。

项南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在原莆田县委的请示材料上作了批示,并多渠道向上级反映情况,得到中央领导支持后,于1983年4月8日又作批示“庙可修复”。最终妈祖祖庙得以保住,并进行大规模修扩建。之后,他还题词:“海峡两岸和平的象征”。

这件事,也在海外传开。1994年5月16日,南怀瑾大师还专门手书给香港一位编辑,推荐刊载为“护庙”奔波呼吁、献力的相关当事人的回忆文章。

而今,妈祖,这一两岸同胞同心“册封”的“海峡和平女神”,经受了浩荡向前时代潮流的砥砺、洗礼、考验,驮风雨、擎风云、展风华。


大爱无言 千古传奇矗丰碑

传说980年妈祖出生时,不啼不哭,故名“林默”。人如其名,她以大爱无言,矗立起感召后人的精神丰碑

如今,妈祖信俗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妈祖信众超过1600万人,占当地人口2/3。在大陆的妈祖宫庙中,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个

“Macau”“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澳门、天津等名称由来和城市初创,都与妈祖文化传播息息相关


妈祖,福建莆田人。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出生,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献出生命。渔民为纪念她,在湄洲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

记者案前摆放着一本厚重书籍——《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原版本在清同治年间被发现,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世间孤本。2012年7月,央视《国宝档案》曾进行重磅聚焦,深度揭秘。2017年,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和莆田湄洲日报社获授权联合出版。图志共48幅,形象地描绘妈祖生前身后、由人到神的故事,既是研究妈祖文化极为珍贵的古代读本,更是从国家历史文化层面,实物诠释妈祖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传说妈祖诞生时,不啼不哭,故名“林默”。人如其名,她一生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典籍,却以大爱无言,默默拓展了古代圣贤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深邃意涵,矗立起感召后人的精神丰碑。扶危救难,泽被四海,短暂一生,光昭千秋。自宋代以来,妈祖的海神形象,深入人心、广受拥戴、远播天下。南宋莆田籍诗人刘克庄有诗曰:“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从莆田文甲码头前往湄洲岛,远远可见祖庙山上那标志性的妈祖石雕像。隔海相望,在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立着一尊一同制作、一模一样的妈祖石雕像。

一水之隔,湄洲岛与台湾岛,海上最短距离仅72海里。

翻开地图,福建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厦门角屿距小金门仅1000多米。台湾总人口中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大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自古以来闽台商贸往来就十分密切,台湾从宋代建立行政机构开始就一直归闽管辖。可谓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

记者曾多次赴台采访,无论在北港朝天宫,还是其他妈祖庙,都常会听到民间信仰与海岛环境的关联话题。台湾岛四面环海,台风多发,出海谋生,充满艰辛、苦难、无常。人们期盼“慈航普渡”海神,让大海波澜不惊、利运惠民。由此,妈祖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跨越了党派、族群、地域、阶层。目前,台湾妈祖信众超过1600万人,占当地总人口2/3,岛上密布3000多座妈祖庙,成为宝岛第一大信仰。许许多多宫庙的匾额或楹联,都可见溯源莆田、湄洲字句。

妈祖庙里的事,融入了很多台湾同胞的日常。罗大佑有首著名的歌曲《鹿港小镇》,“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的歌词,许多人耳熟能详。

鹿港西邻台湾海峡,是岛上的历史重镇。来到这里,记者看到,天后宫规模并不特别大,可不影响其特殊地位,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它的镇宫之宝。每年除夕夜,正殿右后方的一尊妈祖像被请出,替换原先供奉在正中的妈祖像,接受其他宫庙和信众的朝拜,直到过完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日,再被请回。这是鹿港天后宫独有的仪式。这尊妈祖像,是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前,到湄洲祖庙请去护佑航海平安的,后留在鹿港天后宫,当地人尊称为“湄洲妈”。

早在宋代,莆田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船舶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商舶番客云集的重要贸易口岸。妈祖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奉旨到湄洲妈祖祖庙御祭,留下有关下西洋与妈祖情的佳话。

探究中国城市发展史,会惊奇发现,许多著名港口初始开发与妈祖庙有关,甚至连名字也起源于妈祖。宋代的华亭(上海松江)、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都和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

最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和澳门。

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津有着发达的漕运和海运。记者看到,天后宫就坐落在城市繁华处。听介绍,清末至上世纪50年代,供奉的妈祖像,还是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的雕塑作品。

“Macau”,葡萄牙语的澳门地名,出自“妈阁”的发音。妈阁庙是澳门名胜古迹。400多年前,葡萄牙人抵达澳门,询问当地人这里的地名,当地人认为是指近旁的庙宇,答“妈阁”。以其音译,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海神甚至还跋山涉水到内陆。贵州镇远是革命老区,山高路陡。在舞阳河畔的山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妈祖庙,建于清同治年间。采访得知,当时,镇远水陆口岸航运繁盛,很多商船来自福建。闽商在码头边建起会馆,就从家乡请来妈祖。由海疆到这黔东南的苗疆,妈祖离乡2000多公里。

据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妈祖宫庙就有15个。

“莆田赫赫有名的‘乡亲’妈祖,从福建渡海到台湾,成为台湾最普及而又独特的民间信仰。”著名旅美台湾作家李黎是莆田媳妇,多次回妈祖故乡,与记者谈起妈祖,一脸虔诚。她曾写下影响广泛的《妈祖,海上的慈悲女神》一文。

妈祖信仰传播越来越广,随着海峡两岸妈祖宫庙间频繁交流,前往“心灵原乡”妈祖祖庙朝拜,是众多台胞终身夙愿。

这一情感纽带,牵动海峡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不绝情缘。


双向“奔赴” 踏浪而行起宏图

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的历史事件,凸显了妈祖故乡在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上的先行先试,在两岸和平发展上的率先作为

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构筑“心灵原乡”,激活资源优势,发挥对台的独特作用

莆台之间有来有往、常来常往,双向“奔赴”、越走越亲,厚植情谊、增进福祉


翁卫平,从事妈祖文化研究超过40年,亲历“海峡和平女神”妈祖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众多历史性事件。

在接受采访时,他列举了“三个第一”:1981年11月17日,北港朝天宫的蔡辅雄从香港登船,几经辗转来到湄洲岛,这是两岸“冰封”32年后台湾民众第一次到妈祖祖庙;1987年10月31日,大甲镇澜宫一行17人绕道日本,赴湄洲岛参加“妈祖升天千年祭”,实现如流行于台湾信众的“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妈祖为先”,这是两岸隔绝38年后台湾宫庙第一次公开组团前来朝拜;1989年5月6日,台湾南方澳南天宫进香团乘20艘渔船,突破台湾当局禁令,护送妈祖像从海上直航湄洲“回娘家”,这是两岸隔绝40年后台湾民众第一次以海上直航方式来大陆。

时隔多年,回首往事,当年带领进香团直航的南方澳南天宫前主委林源吉感慨异常:“妈祖像在台湾也可以雕刻,但那不一样,湄洲岛是发源地,真正的妈祖来自湄洲。”

“30多年前的这场直航,完成了岛内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心愿,也开启两岸民间交流的新局面。”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郑铭坤回忆。

有来有往、常来常往,双向“奔赴”、越走越亲。

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次巡游台湾。这是闽台两地乃至海峡两岸民俗交流的空前盛事,是炎黄子孙共同弘扬妈祖文化的一大创举。记者见证了这一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在现场,来自台北一名姓张的台胞,高兴地对记者说:“妈祖金身出游台湾,是台湾上千万妈祖信众的共同愿望。千年等一回,我们终于盼到了!”当时,台湾虽然每年都有近10万信众到湄洲祖庙朝拜,但还有太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如愿前来。

湄洲妈祖金身在岛内巡游102天,驻跸35座妈祖分灵庙,朝拜妈祖的台湾民众达1000多万人次,开启两岸民间文化交往的崭新里程。这一活动被评为当年度台湾十大新闻之首。湄洲妈祖金身巡台活动照片,被编入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岛内舆论感叹:从来没有一个活动,能吸引这么多人参加,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不同政见的人平和地聚合在一起,而只有妈祖做到了。

“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是海峡两岸和平女神。”台胞刘应潮是台湾中国道教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提起36年前参加的这次活动,仍激动不已,“当时台湾‘万人空巷’‘火树银花不夜天’!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如今通航便利了,更要多走走、多看看”。

2002年5月,湄洲妈祖金身首次从海上直航金门,巡安5天。一同护驾的湄洲岛管委会原主任唐炳椿说,这次巡安,“海峡和平女神”又创下了两岸交往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次以海上直航方式出巡;第一次到金门接受信众朝拜;第一次实现了湄洲岛、金门、乌丘之间的客运通航……

1993年,大陆第一个赴台文物展——《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举办,展出的233件文物荟萃福建妈祖民俗文物精华。10年后,《湄洲妈祖文物特展》再次赴台。莆田市博物馆原馆长、文物研究馆员柯凤梅在两次展览中既护展,又解说。她告诉记者,通过展览,加深台湾同胞对妈祖文化丰厚积淀的了解,展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脉。

在此期间,伴随着海峡“探亲潮”,台湾地区政要也不断来大陆,参与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在木兰溪畔的白湖顺济庙,有多名台湾政要题写的匾额。“两岸一家亲。”白湖顺济庙董事会董事长秘书林青介绍,每年台湾同胞来庙里朝拜妈祖后,都与我们共同在白湖向蓝天放飞和平鸽。

“妈祖‘牵线’,我们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台胞曾政仁多次来湄洲妈祖祖庙拜妈祖,还捐30万元建设祖庙升天楼。妈祖情牵,他与同样敬仰妈祖的台商周明朗联合投资300万美元,在莆田创办亿承鞋业有限公司。这种因妈祖缘而引发的台商投资,是当地一大特色。

2009年5月,仙游台创园被列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019年,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技和医疗健康类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平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莆田市已有台资企业221家。

与此同时,一系列国家级、世界级“桂冠”持续“加冕”:2006年,湄洲妈祖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进入新时代,“海峡和平女神”,更加风采卓然、魅力绽放。


顺势而为 “第一家园”沐灵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妈祖文化承载着两岸普遍的价值追求,表现出强大向心力和感召力,对促进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有着不同寻常意义

乘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的东风,妈祖文化正点亮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妈祖文化承载着两岸普遍的价值追求,表现出强大向心力和感召力,对促进两岸同胞民心相通、心灵契合,有着不同寻常意义。今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重磅发布。“妈祖故里”“妈祖等民间信仰”“妈祖宫庙”“妈祖信俗”“妈祖文化”,5处叠加聚焦妈祖,目别汇分,新意、深意、实意扑面而来,既富时代性、方向性、引领性,又具独特性、针对性、实操性。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又一次屹立潮头,点亮希望的航程。

第一时间呼应、多个层面对接、把握大势践行,在莆田千年妈祖文化传播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妈祖巡安活动,以海峡两岸同胞联袂演绎“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方式,迅即拉开序幕。

巡安,“妈祖信俗”核心内容之一,民间性、草根性、互动性特别强,是民众敬仰妈祖、祈求平安和谐、表达美好愿景的重要载体。开展“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彰文气、接地气、聚人气,充满烟火气。

9月19日,这一新时期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恢弘华章,在妈祖故乡震撼奏响。

两岸600多家妈祖宫庙参加,其中来自台湾地区有18个县市91家妈祖宫庙,近500名台胞。此外,还有港澳等地区及30个国家的58个社团莆籍乡亲代表。

当天一早,盛况空前的妈祖巡安莆田之旅在妈祖祖庙开启。记者全程随行采访。

绵延数公里的队伍里,有台湾报马仔、哨角队、花鼓阵、千顺将军、官将首等特色民俗阵头,也有莆田车鼓队、高跷队、九鲤灯舞队等非遗项目加入,呈现两岸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崭新、红火气象。在忠门镇重兴宫,台湾花鼓阵与莆田车鼓队同场展演,台湾民俗之“花”和莆田非遗之美交相辉映。一样的镲、锣、凉伞,演出相近,源流相似,反映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特质。

台胞中,有20岁的小伙子,也有80岁的老人。他们冒着“秋老虎”炎热天气,舟车劳顿,参与踩街、民俗表演等。扮演报马仔的六旬台胞身披羊皮袄,一只脚穿草鞋,另一只脚赤裸着,一直走在队伍前列,这一幕在网上刷屏。

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记者看到,台湾青年族群,大陆年轻朋友,大家不分彼此,一起在巡安途中临时搭建的红色大棚里打饭、用餐。首次来莆田的“00后”台胞黄俞庵说,大家跟着妈祖巡安,围坐在一起吃饭,就像乡里乡亲办喜事一样,很亲切、很热闹。

21岁的黄允泽和父亲黄柏仁都是台湾大甲镇澜宫哨角队成员。这对台胞父子首次一起来妈祖故乡,参与妈祖巡安。黄允泽感对记者说:“大家徒步在烈日下行进、表演,沿途不时有群众、志愿者送水。印象深刻的是队伍来到笏石镇笏石宫时,身穿湄洲女服饰的妈祖义工就用托盘端来茶水,给大家解渴。台湾也有义工来,两岸同胞共同发扬妈祖行善大爱精神,为民众做公益事。”

“场面浩大,礼仪、服务都做得很好,让我深刻感受到对台胞的礼遇。妈祖的大爱精神,在闽台流传,两岸血浓于水,信仰一样,生活习俗一样,饮食习惯也一样,在这里就像回自己的故乡一样。”台湾大里杙福兴宫董事长张沧沂希望,两岸能多开展类似的活动,也期待妈祖金身能再次巡安台湾。

“有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妈祖信俗会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两岸同胞会越走越亲。”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说。

9月28日,妈祖巡安活动落下帷幕。10天9夜,行程约400公里,史上首次覆盖莆田全境。沿途百万市民沉浸在欢乐、祥和、喜庆之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交流、交友、交心,两岸同胞情在这次巡安活动中得以充分诠释;同吃、同住、同行,同献精彩、同享平安,面对面、零距离沟通,抒写出一段“骨肉相连”的篇章。

巡安活动激起强烈共鸣。9月13日,国务院台办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到“9月19日至28日,在福建莆田举办2023年海峡两岸同胞护驾湄洲妈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动”。9月27日,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此次活动,对台湾多家宫庙、社团发出邀请,期盼湄洲妈祖再次巡安台湾,湄洲妈祖祖庙积极回应,表示“乐见”妈祖为广大台湾同胞赐福。同日,“共话融合发展 喜迎中秋佳节”两岸同胞迎中秋活动在湄洲岛举办。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出席,为台湾同胞送上节日的祝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2023年11月16日,在莆田建市40周年之际,市里因势而谋,推出了响亮的城市宣传口号:“妈祖故里,灵秀莆田。”打造妈祖故里文化名城气势强劲。

11月18日,在第八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重中之重。论坛宣读的“湄洲宣言”开宗明义,直指要旨。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凸显“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

“妈祖是真正的两岸和平女神”。诚如台湾妈祖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长蔡相辉教授在论坛上强调的这一定义结论,激起专家学者热议点赞,无疑,此时,有着特别不同寻常的蕴意。

胸怀“国之大者”,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赓续传统、承前启后,锻造光大妈祖作为“海峡和平女神”的形象标识,高维提升“海峡和平女神”承载服务国家战略的地位价值,创新构建“海峡和平女神”经得起时空检验的叙事体系,增进本源认同共识,正当时,逢其时。

让妈祖“大爱和平”的灵光,点亮一方新天地。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