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经济筑底了吗(2023.11)

发布日期:2023-12-01

◎荆棘

国际外部环境恶化,中美贸易战,加之三年疫情迭加,使得经济局面更为严峻复杂,成功筑底中国经济可谓难度陡增。但中国每一次经济从下而上的关键性转折,均由深化改革和政策松绑实现。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真刀实枪地改革体制,中国经济才能释放长期增长潜力,真正实现谷底起飞。

在经历前7月经济持续下行后,中国8月起主要宏观指标全线回升,高于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及季调后环比增速均不同程度改善,出口同比降幅亦出现收窄,显示前期政策措施逐渐显效。

经济筑底 五重挑战

中国官方认为,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政策举措作用下,8月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多位观察家指出,断言经济触底仍为时尚早。

8月经济数据之所以好于预期,盖因于中国更大规模刺激政策提振了消费支出和工厂产出,由于出口和房地产投资承压,工业增加值增长或仍面临阻力。

事实上,当前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地缘博弈持续紧张、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等状况不容忽视。

宏观经济仍在磨底。概况而言,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

其一、债务压顶

今年9月,天津市公交集团部分职工反映被拖欠工资、停缴社保,引发广泛关注。无独有偶,近两年来,河南省周口市、甘肃省兰州市、辽宁省葫芦岛市、黑龙江省漠河市、河南省商丘市等地,亦相继发生公交停运或欠薪事件。具体原因或有差异,却均是近年来中国地方财政吃紧的缩影。

受疫情影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结构性和区域性风险进一步凸显。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明显回升,但在调整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后,实为下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则更不理想,尤其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大幅下滑。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再度抬头。国家审计署曾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以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不少研究者认为,地方财政状况可能较统计数据更为严峻。

显性债务方面,地方政府规模快速扩张,债务率攀升。疫情三年期间,经济下行导致税源萎缩,加之政策性减收和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放缓,而财政支出相对刚性,使得财政收支缺口扩大,继而推升了债务规模,新增地方债发行高达14万亿元,是2015年至2019年的1.6倍。截至2022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率达到125.3%,首次超过120%的国际警戒线。

随着债务规模扩大,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亦在增加。有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付息首次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0.8%,相比2019年几乎翻了一倍。

在财力下滑、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迭加专项债项目收益偏低、优质资产转化不足情况下,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特别是专项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2022年,中国有26个省份专项债偿债率超过20%,但仅有两个省份一般债偿债率在20%以上。

数据显示,疫情冲击下,部分地区财政减收明显、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末,中国有21个省份的债务率高于120%,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其中天津、吉林、云南、辽宁、贵州、福建、重庆7个省市债务率均超过150%,仅西藏、上海、江苏、山西4个省市低于100%。

其二、出口承压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主要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外需增长将面临持续挑战。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2023年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87%,为1998年有季度数据以来最低。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和香港股市融资下跌,短期内或较难看到改善迹象。

8月份,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速大幅回落68.2个百分点至37.3%,对非洲出口同比下降5.4%,环比延续负增长。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进口增速拖累仍大,海外对中国半导体出口禁令对相关产品数量拖累亦仍在持续。

有预测认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实际增长仅有1.7%,低于去年的2.7%。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出口较弱首当其冲,去年、今年和明年的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球GDP增长。

有经济学家指,「断链脱钩」、外需市场不断收缩对中国出口形成拖累。目前,大部分国家因为通胀和加息导致经济走弱,加之疫后需求结构从商品转向服务,而下半年此制约因素或更加明显。

其三、需求不足

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产出缺口为-1.3%,比一季度扩大了0.6个百分点。负向产出缺口的存在,表明短期内我国经济仍面临一定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尤其是国内需求有所不足。

今年8月,中国餐饮消费同比增速下滑3.4个百分点。这与之前公布的核心CPI物价数据环比回落指向的信息一致,随着假期因素逐步消退,线下服务消费出现降温。

消费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导致家庭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总需求疲弱,导致企业和家庭的收入承压。在收入压力下,微观主体的信心转弱,减少自身支出,导致总需求进一步收缩。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中一直面临总需求不足问题。核心CPI通胀在2017年7月的同比增速为2.2%,而到今年8月已降至0.8%。

其四、民资低迷

近年来,民间投资一直处于收缩状态,2022年民间投资仅增长0.9%,创下历年最低增速。

2023年,民间投资增速延续回落。1—8月累计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7%,降幅较1—7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四月创2020年11月以来新低,大幅低于同期国企7.4%的增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现负增长。

中国民营类市场主体多达近2亿户,就业人员近8亿。但年初以来,私营企业与资本市场投资者均呈信心不足。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制度性困境,涉及到意识形态、法治、金融、产业、税费等方方面面,市场低迷情绪被迭加和放大,未来民企投资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资金周转不灵、市场订单减少、未来预期不稳等制约因素,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

其五、楼市下行

中国房地产行业正经历数十年来调整幅度最深的下行周期。8月,房价下跌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70城中,新房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数量增至52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仅剩北京、大理、牡丹江三城,降价城市多达66个。

根据市场机构克而瑞发布的报告,8月,其监测的30个重点城市的楼市供求比由7月的0.82上涨到1.0,其中三成城市的供求比已升至1.0以上,即进入供过于求状态;六成城市的库存消化周期超过18个月,去化压力较大。

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将逐渐企稳,但全年新开工面积可能将下跌25%、2024年进一步下跌10%,销售面积今年下跌10%、2024年进一步下跌5-10%。

瑞银房地产团队认为鉴于人口下降、城镇化进程放缓、住房拥有率较高且「隐性库存」有待消化,未来几年的房地产销售和建设中枢可能较2020-2021年高点低50-60%。

由于房地产行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楼市下行或将持续拖累GDP增速放缓。

改革松绑 双箭齐发

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种长中短期问题迭加,负反馈循环或相互强化,拖累GDP增速,政府无法仅仅简单通过出台刺激政策来重启经济快速增长,必须综合施策,双箭齐发。

一、松绑破冰增强活力

中国目前的二元体制扭曲,既是增长乏力的原因,亦可成为未来增长的潜能。

通过各项松绑释放被禁锢的生产、需求和体制性剩余,中央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适度向户籍人口数量增加较快的城市倾斜,鼓励城市开放户籍,尤其是用来帮助农民工落户和新大学生落户。

松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与此同时,应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障不同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尤其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此外,如果不能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体系,那么亦很难维系内循环的稳定性。

过去几年的监管加码冲击了市场情绪,欲顺利完成经济筑底,「集中整治」「暴风骤雨」「高压态势」等运动式执法不应成为执政常态,松绑破冰和法治思维才能释放新质生产力。

二、改革体制真刀实枪

经济下行阶段,问题击鼓传花、体制多年积弊、利益需要调整和转轨难度加大,提振长期增长潜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改善资源分配。必须进行真刀实枪的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减轻经济下行压力。

当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大框架已经形成,但国企总体效率仍低于民营部门,需要加快实施步伐,特别在鼓励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符合经济规律自由流动方面,需要深水区改革。

三年疫情冲击迭加外部环境恶化,使得局面更为严峻复杂,成功筑底中国经济可谓难度陡增。但中国每一次经济从下而上的关键性转折,均由深化改革和政策松绑实现。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经济才能释放长期增长潜力,真正实现谷底起飞。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