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张志军访台,两岸三地起波澜

发布日期:2014-12-19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张志军与陈菊的会面作出以下评论,「张志军愿意与陈菊公开会面,显示中国认定,中国未来或许得面对民进党政府,应该更努力了解民进党才行。而民进党决定在张志军访台时远离示威,暗示民进党有了新的务实路线,也更愿意与中国接触。」

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2月率团前往中国大陆访问,并在南京与中国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面,此为两岸自1949年分治后首次正式官方交流。两岸关系俨然将由经济整合进入政治整合阶段,却又因为3月份太阳花学运而踩了剎车,影响则扩及两岸三地。

6月份张志军回访台湾时的两岸情势已然和4个月前迥异,当前台湾社会主流民意认为两岸政经整合步调需要放缓;此外台、港社会对于北京政府的矛盾情绪似乎达到新高。面对后太阳花时期台、港社会氛围,中方必须正确理解,更要避免中方主导、中方让利的互动模式,重建台、港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信心。

两岸政治对话的意外之声——两岸协议监督条例

进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势必碰触政治面协商。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后,两岸快速的进行各项经贸的谈判与合作,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到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以及服务贸易协议都表现出一种新功能主义的脉络——两岸先发展较低政治性的经济整合,当经济整合达一定基础时,则开启政治整合,初期是为解决经济整合的障碍,诸如双边政府法律制度接轨,中、长期则进入和平协议、两岸政府定位等政治协商。

习近平上台后的对台政策就是依循「一中原则」、「由经入政」的战略思考,逐步实现「两岸互设办事处」的近程目标,甚至迈向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中程目标。至于国民党政府方面,马英九也期待两岸政治对话条件成熟后能促成「马习会」的历史画面。

因此在ECFA签署3年后,国、共政府规划王郁琦在今年2月造访中国大陆,待6月台湾完成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立法后,促成张志军回访进行二次「王张会」,接着赶年底前完成两岸服务货品协议谈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条件。

但是两岸关系发展并没有如国、共两党所预期的时程进行。20143月因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强行闯关,引发不满群众占领立法院近一个月。这场称为太阳花学运的抗争活动,为原本由两岸高层进行整合树立一道民主的关卡——《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未来两岸任何协议都需要经过这道关卡检验。由于台湾学运的关系,两岸高层难再为经济统合设下时间表,当然使得北京原定的政治协商目标受到延宕。

《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可视为台湾社会反制北京议程设定的工具,未来两岸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协议需经过台湾的民主程序才可以被法制化。民主程序对台湾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设定,一方面可以用社会对议题没有共识来响应中国议程设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具有整合台湾内部意见的效果,这是太阳花学运为台湾民主留下的资产,意味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不仅只是政党高层的事,更必须接受台湾社会的检验。

两岸政治对话的意外之声——台、港社运串联

有鉴于太阳花学运所折射出的社会疑虑,张志军访台目的从推动政治性谈判转化为「沟通、了解之旅」,并将主题设定为与了解「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户及青年)」,希望透过化解疑虑将两岸导回北京所设定的路线。

惟台湾太阳花学运也触发了香港社会对于中国大陆统治的反对声浪,香港民主派人士发起的「占领中环运动」以及「特首选举方案公投」在太阳花学运后引起更大关注。66日香港反新界东北发展计划民众仿效太阳花学运冲入立法会地下大堂内抗议,虽时间只有一日,但已刺激港人的反政府情绪。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610日发布《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中重申,高度自治下香港享有多少权力,「在于中央授予多少权力」。「一国两制」中的一国与两制并非平等,一国是前提,两制「从属」于一国,中央对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只有地方事务管理权。而香港的行政长官普选,候选人必须符合爱国及爱港的前提。

此白皮书一出揭开了港人不满情绪的高压锅,许多港人认为白皮书内容违反「一国两制」精神,为港人争取自主权划下障碍。民主派举办的「特首选举方案公投」投票人数达78万人,71日的「占领中环运动」更有50万人走上街头,表达港人争取普选的强度。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白皮书也在台湾引发各界议论,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纷纷赴港声援。再加上北京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的发言,更加深台湾社会对北京政府的不信任,此皆让张志军访台增添了冲突因素。

两岸政治对话的意外之声——观望的在野党与民共交流

本次张志军来台,台湾内部主要的抗议力量来自「反服贸」社运力量,包含林飞帆、陈为廷组成的「岛国前进」及赖中强领导的「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岛国前进」在张志军来访之前就在台湾召开记者会,主张两岸协议监督机制立法完成前,反对王张会;并要求张志军针对「台湾前途是否应由全中国人民决定?」与其辩论。

但与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时不同的是,民进党并未发起支持群众前往抗议,反在张志军访台前透过媒体传达主席蔡英文愿意与张志军见面的讯息。虽然蔡张会最后并未实现,但张志军仍与民进党籍地方首长陈菊举行了会面。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张志军与陈菊的会面作出以下评论,「张志军愿意与陈菊公开会面,显示中国认定,中国未来或许得面对民进党政府,应该更努力了解民进党才行。而民进党决定在张志军访台时远离示威,暗示民进党有了新的务实路线,也更愿意与中国接触。」

《经济学人》的观察,表现出民、共两党因于现实而必须找出妥协方式。2014年即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台湾有地方选举,新上任的党主席能否巩固权力首先就必须取得胜选。蔡英文主席在面对媒体提问有关2014选情的时候回答,「民进党有9-10席的把握」。这对目前只有6席县()首长的民进党而言,9-10席可算是获胜。

胜选的党主席,将更有筹码改变党的结构与政策路线,迈向2016年重返执政之路。虽然台湾的地方选举主要聚焦地方首长的执政成效与对城市的规划,两岸议题在选举中较少被讨论。但民进党唯有在2014选战获胜,党主席才可能有更大的声望和权威来大刀阔斧的修正政策。

但台湾内部也有人将2014年选举作为马政府的期中检验,倘若在野党获胜,也可能被解读为太阳花学运后,人民对于马政府目前两岸交流的模式投下反对票,而使在野党认为自己的目前的两岸路线没有问题。在民、共不改变立场下,民、共两党高层恐怕难有正式对话的机会。但无论如何,2014年底将是民、共交流的机遇期。

然而,《经济学人》没有观察到的另一个面向则是——台湾持续成长的社会运动力量可能将牵制民进党改革的方向。太阳花学运的领袖,透过一次次的运动宣传相对激进路线,具有理想主义的青年新世代台湾民众确实受其影响。民进党若要调整对大陆政策,就必须考虑到台湾青年新世代的偏好。民进党如何与社运、学运力量合作以保持最大优势,将可能左右台湾政局。

后太阳花学运催化了台、港社会对北京的疑虑。「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口号不断在台湾被宣传,当香港的一国两制不再被港人信任,台湾社会必然更仔细地审视北京提出的条件;而香港民运也期待结合台湾力量为港人争取更多政治权利。从争议中我们省思教训,政治协商绝非两岸党、政高层间的妥协交换,双边政府任何的政治决定必须以社会共识为基础才有可能推行。面对后太阳花时期社会变迁,端看中、港、台三政府如何面对袭卷而来的浪潮。

☉文/洪奇昌 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

☉文/李国正 台湾产经建研社政策组组长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