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

首页 > 最新文章 > 台海两岸

张志军访台后的北京对台政策

发布日期:2014-12-19


在台湾出现反服贸的运动之后,北京一些应对的言辞或动作,或会被误认是否对台政策有所变动。实际上,就张志军访问台湾所获得的成果而言,已可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不会逆转的趋势,当然北京对台政策就不会轻易变动。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014625日前住台北访问,为期四天三夜,这固然是他回报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同年2月的大陆之旅,但也确是补足两岸官方主管两岸事务负责人能够相互访问的重要一程。再严格来说,这是国台办主任首度踏上台湾土地,象征两岸关系发展已向前更加迈进,不仅是代表两岸政府官方沟通联系机制已上轨道,也是彼此官方互动与政治互信呈显出另一段的进阶,因此非常引起外界的重视。

一、张志军在台的行程与议题

在张志军抵达之后,立即与王郁琦进行所谓的「王张二会」,陆委会事后的记者会,曾清楚陈述了双方会谈的内容:包括台北最关心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与由北京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兵关系协议(RCEP)争取加入的话题;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议题;两岸空运涉及的陆客中转的议题,服贸协议后续发展的议题,以及北京最为关心的「开放媒体常驻」的问题。

至于众所瞩目的「马习会」议题,则在627日王张二人第二次会谈里、或称「王张茶叙」中,并没有有所提及。倒是双方对两岸政治协商问题则是交换了意见。张志军希望两岸能就长期分岐的问题进行协商,王郁琦则响应说:台湾社会目前对两岸政治协商没有共识,同时也表示现在条件还不够成熟,这样回答,等于间接否定了北京的试探。

不过,有些议题虽然并未出现在「王张会」上,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还是张志军所关心的趋向,类如他与新北市长朱立伦见面时,强调出要为台湾中小企业谋利的想法;与高雄市长陈菊会谈时,触及了民共交流的可行性,张志军特别提到:大陆理解台湾民众选择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所以大陆会听取台湾各界声音,尤其是台湾南部的声音,希望借助交流能缩短两岸的「心理距离」。

二、张志军来访所获致的成果及影响

就张志军与王郁琦在事先就敲定的双方商谈议题,经讨论后的结果而言,应该是呈显正面而且成功的,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能量,谨举例说明如下:

1、有关台湾想加入区域合作的问题,是这次会谈里较具突破的一项。在此之前,多数是台湾反应强烈,大陆比较淡然应对。不过这次会谈,已见北京的积极的响应。譬如说,王郁琦在记者会上曾表示:双方同意经济合作可以延伸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部份,并进行共同研究。至于研究则由双方主管部门,即台湾经济部与大陆商务部来负责推动,至于具体内容则需由两个部门去谈。国台办新闻局长马晓光立即也表示:双方同意「共同启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工作,同时管道尚包括两岸经合会、国台办与陆委会等单位。

 2、两岸当局早先已对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一事,备具共识。不过对其中由台北提出的「人道探视」部份,北京尚有保留的态度。经过沟通,两岸双方也逐步走向理解,「人道探视」部份也成为两岸在「王张会」中达成有明确共识的部份。记者会上,王郁琦是说,互设办事机构将会纳入「人道探视功能」;北京方面,马晓光则语带保留的表示,将继续协商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务实妥善解决问题,但没有强烈排斥。

3、陆客中转议题。台北认为在第一次王张南京会谈中,双方已同意就陆客来台转机议题研究出可行方案,当时北京也积极响应将安排有关单位来展开沟通。不过,这次国台办还是说:双方同意继续研究解决,有关方面会透过管道再适时沟通。显见这个议题尚未见到两岸有达成共识的结果。

4、北京关切的开放媒体常驻的问题。还是存在台北有保留的看法,譬如王郁琦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正面响应过。他只说他曾提及台湾媒体在采访某些大陆部委时常有受到限制,以及苹果日报网站也受到黑客入侵的事件。不过,国台办马晓光则作宏观的看法,认为新闻交流是两岸共识,会同意今后会让台湾记者采访更为便利。至于驻点记者租房的问题,则留待下次会议再讨论。看起来,这仍然还是两岸之间尚有争议的话题。

5、在台湾引起争议的「服贸协议」。王张两人看法倒是能相互求取彼此的理解。站在台北立场,王郁琦是希望在两岸服贸协议生效之后,尽速依据该协议第二章第八条紧急状况的磋商、第十一条例外措施及第四章第十九条定期检视等,启动后续磋商。换成北京看法,张志军对此则做出正面响应。基此,双方同意将尽速安排贸易协议的后续沟通。看起来这个事件到张志军结束台湾访问之前,因服贸协议在台引发的争议,好像尚未构成两岸之间的重大障碍。

除了上述国台办与陆委会正式商谈的议题之外,在张志军访台期间所接触的人与事中,也透露出北京今后对台政策要采取的重点,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显见北京今后将对台湾中小企业发展及生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明确表示将把台湾中小企业纳入到两岸经济交流的大框架里。这在张志军与新北市长朱立伦见面时,就强调出要为台湾中小企业谋利的想法。张说:「我们要继续重视大企业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更加注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两岸交流中拥有一片天地,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受益」。其实,在张志军与台湾中小企业代表座谈时,更提出他细致的观点。张说:「中小企业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7-98%都是中小企业,雇用的员工占总劳动力的70-80%。它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民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让中小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也应该给中小企业一块更大的天地。」

其次,北京也准备开始加强与台湾青年学生进行交流,希望更深一层了解台湾年青一代的真正想法,避免在政策上的制定及执行会产生落差。这次张志军特别前往高雄义守大学与两岸学生进行座谈,当时就苦口婆心的呼吁这些年青人说:「作为年轻人,要尽量把自己的根扎得深些,根深才能枝繁叶茂。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你们相处好了,两岸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和信任。我要用八个字与两岸学子共勉,那就是珍惜、理解、胸襟、责任 」。

最后,北京也见有与民进党之间改善关系的企图,与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陈菊晤面是一个例子,对台湾民众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予以尊重,是另外一个例子。譬如张志军曾对陈菊说:「两岸在发展进程中有着一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不同的历史记忆,形成了两岸在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差异。大陆的领导人多次向台湾同胞阐述我们的看法。我们知道台湾民众非常珍惜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也尊重台湾民众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两岸之间不仅存在着地理上的距离,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怎么办?还是应该鼓励两岸之间多交流。我们欢迎台湾各界,不论什么地域、党派、宗教,我们希望他们都能参与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来,为两岸民众谋取更多的福祉,开辟两岸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当陈菊回应:应改变以往「因为我们不一样,所以要打倒对方」的想法,转化成「因为我们不一样,所以更要交流,要互相尊重」。这样感性兼带理性的对话,能否打开民共之间的心理障碍,成为外界最关注的一项发展。

三、张志军访台之后,显见北京对台政策不会变动,但肯定会有微调。

理论上,北京对台政策应该锁定在上述的议题的推动,并开始注意到对台「三中」政策:即协助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了解中南部基层民众的声音,以及台湾中下年龄阶层的重视,再加上如何开展与民进党的接触,应就是北京对台政策的主要执行所在。

可是就在张志军结束台湾之旅返回大陆没有多久,突然传出北京可能对台北对服贸协议的处理感到不满,可能衍生出对台政策的更弦。根据台湾媒体报道,海协会会长陈德铭201472日在北京参加大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2014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时表示,台湾应思考先让服贸通过,执行中如有问题,可透过相关机制暂停,并进一步解决。至于货贸能否比服贸先通过,他说:「答案其实在台湾!」

另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稍后77日则在北京会见台湾商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一行时再次表示,服贸对台湾是头等大事,但大陆不会等台湾,而金融很敏感要慢慢来,陆客中转则需两岸协商。

或许从台北角度来看,会认为这是否就是北京对台政策准备寻求改变的先声?但是如依中共过去运作的政策坚持作风来解读,应该可以结论说:服贸问题,不会导致北京对台政策的整个更动;如有一些涉台言辞上有不同于过去的语气出现,最多只是政策的微调而已。

支持笔者这样的判断,至少有下列两项逻辑论点可予以说明:

第一、当陈德铭在同样的场合,提到有关外界传说「货贸与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协商暂停」一事,他作为主管两岸协商的大陆方面负责人,就非常负责任地否认说:「消息不正确,仍在继续谈」。而且同时他也强调:两岸服务贸易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大陆不会因一些个别问题,影响到整个历史大潮发展。而后面的这个说法,则是更凸显了北京对台政策的主调,今后将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而另一个场合俞正声的谈话,是表达他对张志军的访台看法。俞是认为张此行「在台湾受到广泛的欢迎,最后虽有点小插曲,但是小插曲阻挡不住大多数人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一种共同心愿和期盼」。这个说法可以作这样解释:两岸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加上过程中或有些曲折,假如中间过程中让彼此产生点不愉快,但毕竟都是「小插曲」,不会让北京对台采用「和平发展」的政策因而调整。

第二、在过去中共对台政策有很多例子可来证明「原则不变、策略可调」,或「战略不动、战术可转」,来对应两岸环境的变迁。以一中原则来说,从旧三段到新三段论,再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甚至于现在更多在使用「一个中国框架」说法,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一中」的用词固然有所调整,甚至表达的深度还有些不同,但是,北京多年下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则从来没有松动过。所有看到的调整,仅只是策略的运作,来因应台湾方面对「一中原则」排斥的安排。

另外一个例子,是北京对民进党员或台独主张者一些态度上的转变。早年,对待这些对象,对方如不表示对「一中原则」的支持,是很难进一步涉及到双方交流或接触的层面。稍后这项限制已降低到「只要不再鼓吹或主张台独」的言论,不管对象是否在过去曾经主张或推动过台独。现在,北京对于同样的对象,则更放宽到「只要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就可。表面看起来,北京对民进党员或台独主张者交流或接触的限制是有松动,但那仅限于个人的层次,一旦升高到政党,中共的「一中原则」底线,则从来没有退让过。表示原则与策略之间,在中共内部,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运作。

因此,在台湾出现反服贸的运动之后,北京一些应对的言辞或动作,或会被误认是否对台政策有所变动。实际上,就上述张志军访问台湾所获得的成果而言,已可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不会逆转的趋势,当然北京对台政策就不会轻易变动。

当探测到北京一些调整的层面只是在策略上的运用,而非政策上的松动,就表示解读北京对台政策,然而不能只看单一事件或谈话,可能需耍整个纵向的分析。像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最近接受《天下》专访时所说,只要该党能打赢年底七合一选举,北京就会自动朝「民进党方向调整」这番话,可能定论太早也见解太浅,对北京对台政策了解仍显不足,如不改变想法,届时确定会遭遇挑战。

☉文/邵宗海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著名学者暑期讲座」教授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