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45周年专辑

首页 > 最新文章 > 镜报45周年专辑

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前景(2014.11)

发布日期:2014-12-23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的17年时间里,新加坡与香港这两大亚洲经济大都会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新历史阶段;新加坡在1963年取得独立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东南亚经济枢纽的功能。由于香港发生「占中」事件,香港的政治与经济的有机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新加坡的经济显得相对稳定。然而,几个人口庞大的东盟大国的或迟或早的经济起飞正在形成,也将给新加坡的国际经济功能带来新的应变机遇和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的挑战。


港新城市经济模式源远流长


港、新之间的关系密切,南北辉映。作为拥有700万和500万人口以及面积只有1000多和600多平方公里的经济体,港、新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两地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腹地也不需承担太多共同富裕的责任,因此不约而同发挥本身地理优势,不以工农业全面发展,而是以现代先进的服务业和国际运输金融业为重点,凭借优良海港建立起不输给西方传统大都会的城市经济运作水平。


从历史背景来看,两地都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发展起来的杰出的城市经济模式,两地拥有了英国殖民主义对殖民地长期管理留下来的体制基础,以及留下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成功的国家,不可否认的是曾经拥有过比较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水平,并且英国集中力量发展起数百万人口的地区大都会经济的难度相对较小,收益较大。如果要全面提升腹地数千万人口的经济水平则任务艰难,将妨碍利润率的最大化追求,也超出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执行能力。


二战之后,英国衰落,它在亚洲经济势力逐步受到当地独立运动的冲击,也面临军事强大的新兴超级大国美国的阵营内部挤压。美国通过打越南战争的沉重代价付出,虽败犹强,保住了美国在越南以南的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并且顺利接下了英国在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主导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和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二,挤身世界发达经济行列,除了有两地各自的广大腹地的养份供给,也得益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富裕经济扩散的影响和支持。


城市经济模式的新机遇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世界各国各地将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圈或经济带,发展出比较完整的经济地带的结构,不再单纯以几个孤立大都会来衔接腹地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腹地的硬件和软件水平提高,国际资本流动方向也不再完全集中在少数几个大都会,而是开始向庞大腹地的经济地带倾斜。城市经济的过去优势将有所减弱,本来相对超然的和比较自成一体的城市经济遇到了新形势考验,但是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香港和新加坡的进一步经济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但是在未来十年皆将面临众多的亚太经济带兴起的严峻挑战,必须有一个新的准确定位。


(作者为德国WERC国际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郑德力博士 德国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