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政要论新篇

首页 > 最新文章 > 高官政要论新篇

「香港青年现状与出路」座谈会:港青年吁正确认知国情港情

发布日期:2014-12-30




港青年吁正确认知国情港情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舞台的主人翁,本次座谈会围绕「香港青年现状与出路」,与会香港青年呼吁社会应关注时下香港青年向上流动机会,并希望能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这才能让香港重新团结,缔造新一次腾飞。

☉文/本刊记者

持续两个多月的「占中」运动,对香港法治、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冲击。此次事件突显了青少年的多元需要及向上流动等问题,也暴露出香港的教育缺失和漏洞,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香港要突破政治纷争与社会撕裂的困局,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探讨和研究青年问题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年青人拥有希望,看到曙光,培养他们全局性的思维和世界性的眼光,继续坚守和弘扬「香港精神」,共建繁荣、自由、民主、法治之香港,续写塞拉利昂下的精彩传奇。

香港《镜报》月刊与香江智汇于1211日共同主办,香港缅华青年会、香港缅华互助会、香港福建体育会青年促进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青年部、香港文化艺术界联会合办「占中冲击香港──香港青年现状与出路」座谈会,邀请了资深传媒人梁立人先生,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华润集团港澳及海外研究室主任、战略管理部总监李浩然先生,剑桥大学法学硕士、执业律师郑程女士,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副会长、专业会计师蔡曜阳先生担任主讲嘉宾。四位年青的专业人士以他们成功的经验与一众与会者分享独到见解,集思广益,谏言献计。

会上的讨论重心围绕社会应如何看待、透析时下青年遇到的困扰,以及当今社会存在的可供大部份青年上进及实现理想的机遇。另方面讨论政府可以制定甚么相应政策,帮助和辅导青年发挥自我价值,参与社会正面发展。座谈会旨在凝聚社会正能量、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今后如何从教育着手,让青年人能对国家多一些认识,对国家的法律多一点了解,提升他们对民族的自豪感,让广大香港年青人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建设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马建波:共同探索寻求香港青年的出路

座谈会主持人、时事评论员马建波首先介绍,是次座谈会是香港《镜报》月刊与香江智汇联合举办《「占中」冲击香港》系列第二次论坛。「占中」事件已发生两个多月,它如同一个大舞台,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既让我们看到了极端、激进和暴力民主对香港法制、经济、民生和社会的伤害,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司法、传媒、教育、青年等),引发社会深刻的反思:香港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主?作为此次「占中」事件的主角,一些青年学生被组织者鼓动走上街头,以违法、暴力站街占道表达要求,难道就是法治社会的香港所追求的民主?香港的青年究竟面临怎样的困惑和问题?为此,今天论坛请来了有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同大家一道分享他们的思考与见解,共同探索寻求香港青年的出路。


梁立人:推行国民教育,让学生增加对国家认同感

多年前曾参与制作电视剧《塞拉利昂下》的梁立人,今天又如何看待今天塞拉利昂下的香港?他表示,是次「占中」运动的参加者都是年青人,这引起很多社会人士担忧,是否这一代年青人已变质,动摇社会基础?他认为,这担忧是杞人忧天的!因为参与者只是占极少数,令他最担忧的是本次运动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社会与政府对「占中」这问题应有正确的定义,才能令年青一代有正确的选择。

梁立人指出,政治人物鼓动学生将「争取正义、追求民主」作为一种高尚的理念,是混淆视听的说法。他认为,要让社会稳定下来,须灌输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正如梁特首强调,对年轻人不能只靠「凼」,要做到「是其是,非其非」。鲁迅曾提到:「窗打开,进来的不只有新鲜的空气,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梁立人以此作比喻道,在港英殖民统治时期,民主的窗子一直紧闭着,但人民生活看似比较安定。相反回归后,民主的窗子打开了,却引来很多「占中」蚊子和学界苍蝇,很多人便将这些政治问题归咎于是政府管理不善、制度不妥、社会不公平等。梁立人强调,当今香港的社会问题根本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有培养苍蝇蚊子的温床。

他以自己为例,他初到香港时,与家人蜗居于一间小房中。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毫无怨言,奋发向上,这正好说明一个人的心态不在于受经济所影响。香港经过百年港英殖民统治,西方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日益强大,外国势力便要把香港充当西方反华势力的桥头堡,借机煽风点火,不遗余力培养反中乱港的分子,所以,香港有今天这样的形势是无可避免的。

梁立人称,今天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特区政府每年以几百亿拨款津贴学校,这群「受惠者」反而不懂去珍惜,妄顾民生大计去搞抗争运动。他强调,今天某些人反社会就好比当年康乾盛世高喊反清复明一样,这是在不适当的时候去做不理智的事。学生纯粹只追求「真普选」去成全他们西方的梦,而连累了社会,这值得吗?他认为,若社会舆论有声音可令学生觉悟自己的非法行为,这将有助于下一代对社会运动、西方民主有新的看法和认识。

梁立人说,社会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年青人缺乏向上流机会,才导致他们把自己的怨恨透过社会运动宣泄出来。他认为,这说法是不对的!他不认同年青人要将跨代贫穷这句话挂在口边,这是很无志气的。他续指,社会向上流并不是取决于社会,贫与富的社会仍会出现富裕的人。他称,人越是在困境下,越能在危机中寻找转机,香港有很多成功人物都是在艰难的时刻造就出来的。他认为,社会并不需要特别为年青人创造向上流的机会,只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戾气自然会减少。

梁立人再指出,「占中」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年青人对国家缺乏认同感,没有真正去了解我们的祖国,对社会运动的意义亦有所误解。更重要的是,香港回归17年来,特区政府没有开展好国民教育工作,年青人对祖国历史毫不认识。为何现在抗拒内地的是年青一代,年老却是爱国的?因为年长者深知今天国家的富强是得来不易,这使他们拥有一份爱国情怀。他再三强调,所有事情都不及推行国民教育般重要。只要学生增加对国家认同感,对人生有新的看法,社会歪风自然会减少。他希望年青人不要妄求一步登天争取所谓的「民主」,这是不智的!反之,年青人应以自己的双手在这不公平社会去取得成功,而非破坏社会秩序,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出路。


李浩然:青年人关上进内地发展的门,将会是很大致命伤!

李浩然以自身的经验在会上分享道:自己接触青年毕业生比较多,对青年问题也有较多的思考。他就香港青年抗拒融入内地的心态作演讲。

李浩然首先从工作体验作了开头,他举了两个最新数据统计:本港毕业生在香港任职投资银行的比例只占20%左右,跨国企业聘请管理培训生(Manager Trainee)也只有差不多的比例,比例不高。香港作为国际级金融城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企业聘请职位已不会只局限于香港人,香港已发展至全世界竞争本地就业职位的阶段。他说,「占中」看到一个现象,青年对内地抱有隔膜,甚至抗拒感,不愿意与内地有更多的接触,这或许受人口结构、意识形态的影响。他指出,中国成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之一已是无可置疑的事。然而,香港青年只是划地为牢,将视野局限于香港而不到内地工作,这将会收窄他们的发展空间。他强调,香港从来是个开放的城市,担心「占中」激发青年人,令自己关上进内地发展的门,这将会是很大致命伤!

他以亲身经历指出,现在最具竞争力的律师当中,不少都是拥有中国和美国执业资格的,这意味着世界两大经济体都是他们的业务来源。相对来说,香港毕业生竞争力则没有明显优势。香港是亚太区法律服务中心,然而这些职位却慢慢流向非本地毕业生。他相信,香港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仍具吸引力、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只是香港年青一代竞争力却相对下降。

李浩然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占国家GDP25%,至回归后董建华任特首时期则为大约17%,而今天香港占国家GDP更只少于3%,香港GDP总量排名则降至全国第十六。这巨大的变化带出了一点启示,年青人若没有抱着开放心态,没拥有自己更宽阔的天地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其前景将会很狭窄。

李浩然续指,虽然香港是金融大都会,但香港提供金融服务行业职业只有二十万个左右。回归后,虽然就业职位增加,但却呈现低薪化迹象,主要在零售业等服务性职位有所增加。正因为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带出「占中」背后的哲理,抗争者企图以社会力量去改变社会与资本的关系,其手段希望通过社会改变政府后,政府可帮助社会与资本关系的改变,可是这种逻辑并不见得有效!大量的案例显示,这种方法并无助于改变这些关系。美国政府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仍然对金融资本束手无策。台湾、泰国等例子更表明了社会运动弱化了政府的功能,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坐大。

李浩然希望年青人能以更宽阔的心态,对自己的迷思和事业进行探讨。


郑程: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对青年作出引导

郑程在会上介绍自己是位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她指出,年青人是社会的希望,是香港的将来。然而,「占中」事件已不是单纯的青年不能置业等的一般社会问题,希望藉着座谈会分享一下她的一些观察和感受,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当今年青人心态和心声。

郑程称,「占中」后青年政策如何制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有全面的研究,且是长远及多方位的青年政策。当中需要有充裕的配套支持,而不是零散搭单式的附在不同的政策当中,或者只是一次性的派糖措施,这些均不可长远地解决问题。

郑程表示,要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社会上有很多不同声音。普遍认为青年问题源自其升学难、就业难、创业难、置业难和向上流动难等等。社会上亦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例如:设立奖助学金去协助年轻人到海外留学或工作旅游;协助年轻学生到中国内地和国际机构实习培训工作;成立协助青年创业和参政议政的青年事务局、成立由青年自主管理的创意机构;检讨中国历史科、通识教育、基本法宣传及协助青年人首次置业等。她认同这些建议都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但只能在短期内起效果。

她指出,今天年青人埋怨的贫富悬殊、置业难、向上流动难等问题,已是香港自从开埠至今存在的,绝非「八十后」、「九十后」的专属问题。不同的是,以前有钱的、身居要职的都是洋鬼子,现在有钱的是内地的大商家;以前大学数目少,能进大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获得高薪厚职。而现在大学毕业生俯拾皆是,竞争也较激烈。但不要忘记,香港的失业率对比欧美国家已相对较低。她续指,楼价高企已不是新事,它是有周期性的。例如在二十一世纪初,本港楼价下滑,出现严重通缩,很多有置业的家庭都成了负资产,市民欠缺投资与置业的意欲。所以,不论市好还是市差,都会有令想置业的青年感到彷徨的时刻。

郑程表示,当下的年青一代不但未能理解上一代为他们打下的经济基础,要求高,相对地亦不能捱苦头。在对社会种种的不满下,年青人容易受到朋辈影响,透过网络积极发表意见,然后上街抗争去寻求个人价值。近代年轻人追求个人主义,以个人为先,忽略群体,追寻自我价值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无疆界网络世界的推波助澜下,新世代更容易超越现实的框架局限,希望以网络虚拟世界另辟自我的一片天。今次占领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青人透过网络参与社会事务,并意图以「公民抗命」追求所谓的崇高理念。

郑程指出「占中」一个很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占领的年青人大多数都具有身份危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否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香港人?是香港的中国人?还是中国的香港人?另者,每当提及内地,他们就会马上想到黑心食品、毒奶粉、卫生差、贪污腐败。就是这种对内地不信任和疏离感,使他们不愿意回内地,不愿接触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政制发展。

郑程最后作了总结,她称,香港受殖民统治已达百多年,它就像长期被人领养走了的孩子,如今回到亲生父母的怀抱,他们是需要磨合的。今天座谈会正逢是占领运动清场时刻,她希望政府能认真听取年轻人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心态、心声,并制订以他们为主、有实质参与的新青年政策。她指出,青年工作涉及不止一代,而是几代人的工程,政府需思考如何能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对青年作出引导,引导他们从虚拟、极度理想化的境界回到现实,认清事实。她举例说,很多西方的民主国家,年青人一样遇到置业的困难,可见置业的难度与有没有民主并无必然的关系。反之,年青人最重要的是抱有开放的心态到各地工作,若眼光狭隘,只放眼于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则无助了解国情港情,事业发展局限。


蔡曜阳:加强青年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蔡曜阳称,中国是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世界第一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而且发展的步伐还在坚实迈进,在全球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我们拥有如此强大的祖国作后盾,香港的繁荣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因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们更应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发挥出香港的有利条件,让人看到香港人永葆塞拉利昂下的拼搏精神,令人敬重香港人的学识和修养。

然而,自20149月底起,香港少数人发起了违背基本法的非理性的「占中」,使香港受到一次重创,严重影响香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伤害了香港社会各阶层间的感情,甚至在香港家庭成员中都产生了冲突,影响了香港经济的繁荣昌盛,破坏了香港的法治基础。年青人要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教训。他续说,参加此次「占中」的大都是青年学生和社会青年,事实说明要加强对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蔡曜阳呼吁年青人应该认真地阅读中国饱受屈辱的近代史,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才不会被人蛊惑。他认为,香港人不应忘记祖国的支持和为香港排忧解难,例如,香港早年供水困难,中国政府投建造了巨大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为香港解决了用水难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大陆政府对香港的支持更是无微不至,2003年起内地开放自由行刺激香港消费,2014年推出沪港通等。我们应该心怀感激,而不应认为中央给我们的恩惠是理所当然的,「不要问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祖国做什么。」

他恳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团体,今后应用更多的资源在教育方面,引导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轨,切实帮助与辅导青年好好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挥自身在稳定与繁荣香港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群的有为青年。

在互动环节,台下嘉宾与主讲者互动频频。有人提出对煽动违法、暴力占领行动的机构或社团组织,可以作非法组织取缔吗?也有人提出对「占中」事件中的违法人员作出特赦,以达成大和解,可能吗?如果这样做对香港未来的政治生态和青年价值观有何影响?


吴历山:后「占中」要好好总结抗争带来的伤害

香江智汇主席吴历山指出,是次青年运动是失败的。香港青少年被喻为最不快乐的一群,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唆摆的,社会已给予他们最大的容忍。香港青年缺乏对祖国的认知,不了解现在香港处在什么样的政治地位、政治环境、历史环境。他提出,在后「占中」时期,青少年要好好总结为何这场抗争会对香港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内地政府也要深思对香港的政策,包括对教育、经济、青年出路问题等。

最后马建波总结道,各位嘉宾分别从传媒、社会、法制和教育等不同角度,为与会者分析和阐释了当前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法制和民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和建议。他相信通过本次座谈会集思广益,对政府有关方面、广大青年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都会带来许多积极、有益的启发。青年是香港的未来,关心他们就是关心香港的未来。

香港《镜报》月刊与香江智汇希望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多聆听青年的声音,关心青年的出路。更希望香港的广大青年学生能理性、正确认知国情、港情和香港的民主之路,找到正确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共同创造持续繁荣、发展的香港!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