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纵横谈

首页 > 最新文章 > 教育文化纵横谈

艰难坎坷路 赤子爱国心

发布日期:2015-01-20



☉文/徐新英 镜报执行社长

父亲走过了93年艰难坎坷的「缅甸-北京-香港」之路,这是他老人家以赤子爱国之心走完的人生历程。今年是父亲一百周年诞辰,这传奇式的人生历程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在祖父徐赞周的熏陶下,积极参与了缅甸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政协、人大的工作。

从青年进入中年时代,父亲事业有成,通过他和中缅两国领导人的密切关系,致力于促进中缅友好的工作。

移居香港后直到93岁的晚年,他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镜报》月刊,父亲爱国爱港,大胆放言,铮铮铁骨,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建设、改革开放、香港的回归和繁荣稳定殚精竭虑奉献余生。

200799日,父亲累了,他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五星红旗,正是这面庄严的国旗引导他,在人生道路上克服万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也由于他心中这面旗帜,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他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情系祖国,矢志不渝。

他离开我们7年了,我们一直谨记着父亲的教诲,接手了他亲手创办的《镜报》,沿着他老人家走过的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中共十八大迈出新步伐、反腐倡廉、从严治军、对外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今天,在香港回归祖国17周年的今天,我们纪念父亲的一百岁诞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好童年记忆:慈祥的父亲 温馨的故乡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缅甸度过的,我出生在这个富饶美丽国家的首都仰光。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仰光,生机勃勃、鲜艳美丽,绿色葱葱的树木环绕着金碧辉煌的大金塔,倒映在仰光大湖的湖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令我充满甜蜜而温馨记忆的故乡。

缅甸是一个佛教盛行、民心纯朴的国家,地处亚热带,常年雨水充沛,植物茂盛,花儿鲜艳。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受到入侵的日本军队的严重破坏,令一个和平安乐的家园遭受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厄运。

战争结束后,缅甸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从逃难的乡下返回仰光的父亲,也在遭受洗劫一空的祖屋重新创业。经过几年的奋斗,父亲的生意蒸蒸日上,缅甸社会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出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缅甸是除苏联外唯一和中国建立国际航线的国家。出国访问的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缅甸或在仰光转机。父亲作为侨领,接送中国领导人的工作非常繁忙,我也有机会向领导人献花。

父亲在旁人的眼里是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但在年纪幼小的我眼中,他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疼爱着他每一个子女的父亲。但父亲的爱不是溺爱,他谆谆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综合发展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白天上课,放学回家和哥哥姐姐练乒乓球或练钢琴。周末,除了亲朋好友间的聚会,全家人还经常一起到郊外游玩。父亲年青时酷爱体育,各种运动项目无所不能,他教我们游泳,更是我们的乒乓教练。我们按照他的指导练习乒乓技术,记得有时我自以为有所进步时,缠着父亲和我打球来印证我的进步,那时他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总是尽量满足我的愿望和要求。他还陪我们下中国象棋,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也经常围着他听他讲述自己经历险境的故事......

温馨家庭记忆:和父亲相伴一生的母亲

父亲和母亲是在如火如荼的抵制日货、打击汉奸运动中相识结婚的。19423月,日军攻占仰光,由于父亲担任全缅甸抵制日货总会总干事之职,是日军要追捕的抗日份子。日军进入仰光前夕,父亲带着已有身孕的母亲郭素兰弃家离开仰光,开始了历时3年的逃亡生活。他带着新婚的爱妻和在战火中出生的我的大哥,辗转于缅北的荒山丛林,经历了苦闷、寂寞、饥饿、病痛,同时还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恐怖。

在日军攻下八募市的第二天,父亲和26名侨胞被抓到军营,准备枪毙示众。不知是天意还是奇迹,当时审讯的宪兵队长注意到父亲所戴的名贵手表,抓着他的手反复观看。父亲当机立断,把这块珍贵的结婚纪念手表脱下来送给他,宪兵队长的脸色瞬间转缓和,一块名表换取了一张26人的通行证,大家死里逃生。

离开兵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许多断手断足、肚破肠流的尸体,惨不忍睹。回到那卯村,父母重聚,感慨万千,虽仅分别两日,却恍若隔世,好似从但丁笔下的地狱里重新回到了人间。母亲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母亲在那时局动乱的年代,曾跟随父亲三次举家搬迁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环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考验。外表看似柔弱的母亲总是处变不惊,性格非常坚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父亲的绝对理解和信任,一生相随相伴,无怨无悔。父亲胸怀大志,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奋斗一生,母亲的坚强与支持使父亲无后顾之忧,是他的坚强后盾!

父亲和母亲非常恩爱,我们兄弟姐妹也非常团结。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大家庭间的和睦氛围,无论在北京或在香港,我们都保持着每个周六全家聚餐的习惯。大家聚集在父母身边,一起吃饭聊天,共叙天伦,几十年风雨无阻。

我们的子女每次从外地回港,下飞机后的第-件事-定是先去探望父亲和母亲、祖父和祖母。这种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美德,是父亲和母亲留给我们的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财富。

回想20年前在君悦酒店庆祝父亲80大寿的晚宴上,新华社张浚生副社长和父亲在台上的讲话、5个孙子孙女合唱的祝寿歌、表演的钢琴独奏、独唱,我们围着父母用普通话、广东话、缅语和法语唱生日歌切蛋糕的场面,那是多么温馨的情景啊!

移居香港记忆:爱国爱港 创办《镜报》

父亲的人生坎坷曲折,经历过许多困境和挫折。但无论陷入怎样的困境,父亲总是用一种超于常人的智慧和胆识,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无论遇到甚么挫折,他的爱国热情都不会泯灭。父亲曾经说过:「爱国是自发的,是发自内心的,不仅要在顺境中爱国,在逆境中也要爱国。」

父亲出生时,由于家道中落,13岁才入学,启蒙老师就是爷爷。爷爷经营仰光鼎新书局,当个子长得刚够得上排字机器时,父亲就当上了排字工人,在熟悉书局的各项机器工作的同时,也读遍了书局出售的各种期刊杂志和章回小说。后来进厦门大学中文系,却因战乱而辍学,这种常人难以具备的经历,为父亲后来成功经营《新仰光报》和《镜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由于缅甸政局改变,父亲带我们到北京定居。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他为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命运感到很苦恼。看到自己敬仰的领导一个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他既不能相信也不能理解,除了找机会去探望他们并送上问候外,他能做的只有等待,这一等就等了整整十年。对北京那12年的生活,他用了四个心来描述:热心、伤心、痛心、不死心。

为了走出困境,1976年父亲作出了举家移居香港的决定。第二年,他与几位知名人士一起,创办了政论性杂志《镜报》,并一直担任社长一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既是《镜报》的刊名的来源,也是父亲对这本政论性杂志所寄予的期望。他定下了「振兴中华 诚实敢言」的宗旨和「做社会公器,不唯利是图,对社会负责,为社会尽力」的办报方针。

香港传媒发达,报刊林立,要想办好一份严肃的政论性杂志,谈何容易。《镜报》由创立之初在一个租来的20平方米的单元房中经营,发展到目前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政论性杂志,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父亲从融资、找广告,到撰稿、排版、印刷,无一不亲力亲为,在《镜报》倾注了他30年的心血。多位国家领导人曾为《镜报》题词,2002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镜报》创刊25周年时题词:「以弘扬正气之笔 写爱国爱港之情」,充分肯定了《镜报》的成绩。

政协会议记忆:大胆放言 针砭时弊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爱国家爱民族必须准备付出,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中国人。」 他经常也对朋友说:「我的嘴巴和笔杆子永不言休。」父亲身教言教,只要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有利的,不管受到多大压力和委屈,他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978年至2002年,父亲又开始年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会前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写提案,准备发言稿,会后写文章宣传和传达会议精神。他每次从北京开完会回来,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机场接他回家。我参加的几次接机中,有两次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次是在19883月父亲参加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后回港。

在这次会议上,父亲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作大会发言,一般发言都是看着稿念,但是这次父亲上台后突然脱稿发言,父亲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他批评了官倒现象,提到不根除贪污腐败中国会亡党亡国,这话题使台下的委员们产生共鸣,父亲的发言多次被热烈掌声打断。这次发言也引起了香港某些人的震惊,有人还在揣测是否会惹出政治事件。

但是,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港澳台侨和统战工作的习仲勋作了指示:港澳委员敢于批评我们是好事,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时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也在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上对此事给予了肯定。父亲自此有了「徐大炮」的绰号。

我们是以无比敬佩的心情到机场接机,敬佩他「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

另一次是在19983月父亲参加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回港。

97回归以来,父亲认为香港电台作为特区政府的电台,虽然可以对政府作出批评,但也应该配合特区政府的工作,宣传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促进特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遗憾的是当时香港电台以「编辑自主」为理由,不接受外界的任何批评和监督,对特区首长阴阳怪气、讽刺挖苦,一有不同意见,有人便以「新闻自由受干预」为由,对提出批评的人指责、谩骂,甚至人身攻击。

1998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父亲在小组讨论会上提出香港电台的问题,严正地批评了香港电台。父亲的坦诚直言似乎得罪了什么人,在北京受到了「人为框框」的阻拦,在香港社会也引起了一场所谓「新闻自由受干预」的「轩然大波」,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对父亲的抨击和围攻,经受的压力是无比巨大的。我们非常了解父亲的正义立场,坚信父亲的讲话是为香港的繁荣稳定而做的诚挚进言,他的言论必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当时,父亲身在北京,彼此相隔千里,我们立刻打电话表示坚决支持! 在父亲开完会回港的那天,我和大姐精心挑选了两束十分美丽的鲜花,直奔香港国际机场,代表5个兄弟姐妹迎接父亲。父亲带着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神采进入机场迎接贵宾的接机室,伴随着他的是几十年来和他风雨同舟的母亲。母亲也带着我们十分熟悉的淡定、从容的神情走进接机室。我们立即迎上前去向父母亲献上鲜花,此时此刻,父母和子女之间交织相融的亲情、相互支持的力量尽在不言中!

事隔多年,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当时的情景。我们要好好学习父亲这种不论在顺境、逆境中保持无限热爱祖国的赤子丹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幸福生活记忆:父亲与我的音乐人生

父亲在缅甸的时候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成功的商人和报人,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从小喜爱体育运动。音乐却不是他的特长,他不懂得玩乐器,也不擅长唱歌。在我记忆中,只听过他唱岳飞作词的《满江红》和马寒冰作词的《我骑着马儿过草原》。但是,父亲很喜欢音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性情和心灵。他自己没有机会学音乐,却坚持要我们兄弟姐妹学音乐。

在父亲的安排和鼓励下,我从小就在仰光跟名师学钢琴,移居北京后,也是父亲安排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继续学习钢琴。1980年我赴法国巴黎的国立音乐学院深造,回港后,也是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才有勇气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办了平生第一场个人钢琴独奏会。此后的廿多年,每次我的钢琴演出和我为学生举办的钢琴演奏会上,以及后来创办的「新英钢琴艺术学院」,都可以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虽然不是音乐界人士,却引导我进入音乐殿堂,造就了我的音乐人生。我深深感受到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每一步伐都伴随着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最有意义的纪念:继续办好《镜报》

2007年,随着父亲的逝世以及金融海啸的袭击,《镜报》面临重大的抉择,在此关键的时候,我们及父亲的朋友们,决心把《镜报》继续办下去,虽然我们兄弟姐妹都不是传媒人仕,也明白办一份杂志对我们来说是何等艰难,但大家给《镜报》制定了「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广化深化,华人论坛」16字方针,坚持「振兴中华、诚实敢言」的宗旨,继续把《镜报》当作一面镜子,紧扣时代的脉搏,紧随时代的步伐,通过一篇篇力求贴近海外读者口味的报道,展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展现了一个建设发展的中国,展现了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我也深感责任重大,放下了自己从事30多年的钢琴事业,全身投入《镜报》的工作,以前我天天看的是五线谱的音符,现在看的是方块文字;以前上台是表演钢琴,现在上台是发言....记得在父亲生前,我作为父亲的私人助理,经常陪同父亲参加一系列重要的会议,陪同他参加香港的许多社会活动,因而接触到许多人士,从中学习到许多东西,为我经营《镜报》的工作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和《镜报》同仁共同奋斗,经过几年的努力,《镜报》不但重上轨道,影响力与日俱增,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百年诞辰 衷心言谢

回想《镜报》从创刊到今天,成为在世界多个大城市设有分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刊,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值此《镜报》创刊37周年和纪念父亲的一百诞辰之际,我们衷心感谢父亲生前的挚友、《镜报》多年的同仁、作者、朋友、广告客户和各界爱国人士,感谢照顾过父亲的几位大医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香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在父亲「振兴中华、诚实敢言」的办报宗旨指引下,与时俱进,向国内同胞传递国际信息,向全世界华人传递祖国的心声。让《镜报》成为两岸四地同胞及全球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这面「爱国、爱港」的旗帜旗永远飘扬,让《镜报》这面镜子,照出新香港,新中国,新时代的风采。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