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首页 > 最新文章 > 特稿

胡坚:把讲台当战位的「打仗教授」

发布日期:2015-01-21


在胡坚看来,军人就应该有随时上阵的思想准备、闻战则喜的精神状态和永不言败的意志质量。

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和平使命-2014」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正如火如荼举行。中军帐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训练系教授胡坚作为演习指导组成员,与多个国家的军事专家一起,关注着一个个正在展开的演习行动,并对下步演习方案进行实时调整。

胡坚参加全军或军区重大演训活动已有50多次。「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外联演联训,亲身感受到外军的作战方式,这对中国军队的建设是一种良好的借鉴。同时,我也看到,中国军队演训活动实战化步伐越来越快,火药味越来越浓。」胡坚说。

从教35年,胡坚把讲台当战位,深入部队谋兵论战,足迹几乎走遍中国军队主要作战部队和各大训练基地,在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的对接融合中想打仗、谋打仗、教打仗、练打仗,被部队官兵称为「编外参谋」、「打仗教授」。

谋打仗:用最新理论引领未来战场

胡坚的办公室,布置得极其简单。墙上一幅「『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实兵演练山地作战协同计划」,是他刚刚从演习现场「摸」来的「鱼」。他笑言,我们到部队去,不能图新鲜,去「钓鱼」,而是要卷起裤腿下水和部队官兵一起「摸鱼」,这样部队才欢迎,我们也才会有收获。

「联合-96」演习中,胡坚作为专家组成员,连续两个多月跟踪指导,与部队一起探索联合作战背景下登陆作战的战法运用;「砺剑-2005」演习中,胡坚作为导演部成员,就联合作战火力打击的力量编组、军种协同等提出诸多新的构想;「使命行动-2012」演习中,胡坚克服高原反应,一边吸氧一边与参演部队勘察地形、研究方案,与部队一起探索高原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力量编成和战法运用……

走出课堂、走进演训场,胡坚是从为部队「打小工」开始的。一次,胡坚向军事训练系主任张松争取参加在广州某地举行的一场指挥通信演习。张松不解:「通信又不是你的专长,去了能干什么呢?作为一名教授,你总不能去『打小工』吧?」胡坚说:「『打小工』也可以啊,教打仗的,怎能不懂部队、不懂实践?」

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胡坚像一条鱼,游弋在部队的海洋中。演习部队千里机动,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战法;两栖装备列装下海,他冒着危险和官兵一起编波抢滩,摸索登陆突击新战法;为掌握联合作战协同方法,他不顾晕船呕吐,两次远赴南海西沙;为体会复杂电磁特殊环境,他在高温中昼夜连续守候在电台车里感受和观察电磁变化。

「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这是老校长张云逸的办学理念。「是军人,就要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当教员,就要当兵打仗、谋兵打仗、教兵打仗。」胡坚说。

胡坚用创新的思路,从实战角度设计战场情况,逼着部队打条令上找不到的仗,打对方意想不到的仗,打实验室模拟不出来的仗。

正是他的率真耿直,指导演训切中要害,让他赢得了部队的欢迎,使他成为全军知名的演训专家。近年来,他先后参与总部筹划决策20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军重大课题20多项,主持编写了《陆军军事训练指导法》、首部《部队联合训练指导法》和《复杂网络电磁环境训练指导法》。

教打仗:让学员走出校门就能指挥作战

听胡坚讲课,深为他的热情澎湃所感染。他从不看讲稿,总是目光如炬直视学员,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深沉低缓,不时伴以激情的神态和手势,就像在进行出征前的动员。「没有充满激情的状态,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员感到味同嚼蜡」,胡坚说。

这位身高1.80米的山东大汉,流淌着来自父辈的军人的血液。16岁入伍后,因多才多艺入选演出队,是出色的文工团员;也曾因身材魁梧被篮球队看中,是优秀的篮球队员。父亲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像个军人。于是,胡坚最终回到步兵连队,成为一名普通战士,一干就是8年。后来考上济南军区步兵学校。

1979年,胡坚作为全优生被留校当战术教员。那年,他22岁。每天在学校的训练场上摸爬滚打,而战友们都在战场上拼杀,一心想当个真正的军人的胡坚对自己的职业犹豫了。

正在这时,一位毕业学员从老山前线给胡坚写了一封信,信中两句话「很多在学校学到的技战术在战场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没学好,很后悔」,「如果能活着回来,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学」,深深地刺痛胡坚。

胡坚说:「直到现在,我对此仍记忆犹新,感到心痛。我意识到,当教员不一定能去带兵打仗,但在讲台上可以通过谋兵打仗、教兵打仗实现带兵打仗的理想,岗位同样重要和值得尊重。」

每次从演训场回来,胡坚都会为学院带回一场部队最新发展的讲座报告。学院原副院长耿卫东少将对此评价说:胡坚是种了部队的地,磨快了自己的刀,给教学的田施了肥。

正是这份「享受讲台」的挚爱和让学员「活着回来」的责任,促使胡坚始终把解读制胜之道作为一门科学去探索,把传授练兵之策当作一门艺术去追求。

想打仗:把军人的基因融入血脉

「军人的血管里要永远流淌着打仗的DNA,脑海里要始终回荡着战场的冲锋号」,这是胡坚对45年军旅生涯的自我评价。「勇敢、担当、献身」,则是他对「军人DNA」的内心解读。

在胡坚看来,军人就应该有随时上阵的思想准备、闻战则喜的精神状态和永不言败的意志质量。与他当年同批走进部队的战友,全部都退伍了,而未能在真正战场上横刀立马的胡坚,却把和平环境下军旅生涯的每个舞台都当作了战场。「『打仗』这个词,绝不能淡出军人的话语体系」,他经常对同事这么说。

平时生活中,胡坚是一个「铁杆」军迷,爱研究战史,爱琢磨战例,爱摆弄战器,最崇拜战将。对他来说,最兴奋的是驾驶着步战车和坦克在演习场驰骋,最过瘾的是使用最新的装备进行实弹射击。

胡坚始终认为,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人,其人生是有缺憾的。他自己,就有这样的遗憾。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的炮声在边境打响。一腔热血的他,两次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数次请缨上战场,都未能如愿。然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战场。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两张战地照片,那是他自己拍摄的。爱好摄影的胡坚,一次举办摄影作品专题展,58幅作品全部来自硝烟弥漫的演习现场。

☉文/陶岚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