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后占中时期」的三大任务

发布日期:2015-01-22



法治之所以增添了外界对香港的信心,作用主要有二:其一是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保障了香港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其二则是对政府行为边界进行约束,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从自诩高尚的「公民抗命」到七成民意反对的「非法阻路」,民意的逆转直接证明,「占中」的非法本质,使其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法治权威被践踏、教育的公正性受到威胁,消除「占中」遗留的「淤血」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正因此,后「占中」时期,找回香港赖以发展的基石,更需通盘考虑且「对症下药」。


构建「法治公民社会」


曾担任过港英政府律政司的祈理士曾经指出:「本港的经济发展屡创奇迹,全系于外界人士对本港的信任和信心,这种信心主要是由于香港是个推行法治的社会。假如本港没有法治,当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法治之所以增添了外界对香港的信心,作用主要有二:其一是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保障了香港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其二则是对政府行为边界进行约束,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这同时构成了香港公民社会的存在条件。法律对于公民的言论、新闻、出版、集会、游行等自由充分保障,公民通过公共讨论形成民意,检查政府的运作和制衡政府权力的行使。戴耀廷教授在论述法治四阶段时,把限制政府权力的「有法必依」列为第二阶段,意义大致于此。


然而,戴耀廷教授忽视了「有法必依」对于公民自身的要求。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定淮教授便指出,民主宪政秩序的构建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行为均作出约束,因此宪政不仅包含了对当权者的限制,同时还包括了对人民的无节制所施加的限制,防止民主被滥用。


早在2011年特区政府诉黄毓民一案中,高等法院在判词中就曾强调,滥用游行示威自由,占据主要街道,无论理由多么高尚,仍是罔顾市民使用道路的权利。滥用游行示威自由作出非法行为,更有违社会整体长远利益。


遗憾的是,过去的判例仅仅演变为议员的「政治秀」,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这导致的后果是,尽管司法在「占中」期间保持了足够的谦抑性,但若无警方协助,为保障全体市民权利而颁布的禁制令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用反复横穿马路的方式阻挠禁制令的实施,毫无疑问是对司法权威的挑衅。


过去,法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全部集中于通过法治维护人权、限制政府权力。而后「占中」时期,本港宜应构建升级版的「法治公民社会」:一方面,司法判决的权威当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只有「全民守法」得到普及,公民社会与法治这两个香港最宝贵的资产才能够得到完整的保护。


改革通识教育


青年是此次「占中」的最主要参与者。然而从进程来看,双学始终以违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为要求,从一开始便无任何成功的可能。而在「占中」尾声,学民思潮以「绝食」接棒,亦大大远离了政治表达的初衷。


青年对现实政治理解之偏颇还不止于此。例如他们有意无意忽视了「公民抗命」必须是在重大宪制原则遭到破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不得以损害他人权益为代价;而「公民提名」的主张则背离了基本法规定;《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被广泛援引,需知涉及选举问题的条款早已被排除在香港实施。


恰逢通识教育科中期检讨正在进行,当前通识教育课程是否真的加深了青年对政治的理解,还是成为了鼓动学生上街的客观因素,未来课程又如何全面而公正地阐述当前政治问题,这些问题有必要得到官方的正面响应。


笔者查悉,在特区政府教育局2014年初修订的《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中央与香港特区关系、宪法与基本法的重要性等,确属「今日香港」单元中「法治与社会政治参与」主题的一部份。但在具体的单元架构中,探讨的问题集中在香港居民如何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基本法的内容反而被忽视了。


而在「现代中国」一节,政治层面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政策出台的年代与背景,毕竟与当今香港中学生接触到的中国相去甚远,更何况如何深化改革才是当前内地政治的核心问题。


既然通识教育组将「加强学生对时事的触觉(Awareness)」作为通识教育的首要宗旨,那么在理论层面,加强基本法的教育可以作为本土法治教育的补充。而加深学生对中国现实政治的理解也是必要的。例如依法治国既已成为中共执政的核心思想,违法主张及违法运动便更没有可能迫使中央让步。


回应青年要求


除了学业问题之外,解决青年的置业和就业问题同样重要。目前香港的坚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从2012年开始便进入了收入差距悬殊的序列。对于年轻人来说,房价、就业的压力越发严重,使得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所依赖的最重要价值观——塞拉利昂下精神逐渐被「仇富」、「仇商」的思潮代替。


特首梁振英已经公开表示,本届政府将检讨青年工作问题。新一届扶贫委员会下或设立专责小组,讨论如何从教育、就业和培训等多个方面,促进基层青年向上流动。有消息称,新一年的《施政报告》也将向青年政策倾斜。


在此过程中,有三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首先应引导香港青年人更多关注内地,并融入内地的发展之中。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强世功表示,传媒及教育界对于民主的片面宣传以及对内地的偏见意识等,使得现在的学生只满足于做西方标准的「好学生」,而忽视了对祖国以及世界的关注。


作为粤港合作地区之一,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已于12月初开园,这将为香港青年提供优厚的创业条件,解决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同质化的问题,同时可以发挥香港现代服务业之所长。将解决青年问题引入粤港合作领域,可算作一个好的开始。


其次,民生问题不能全部代替政治问题。原香港发展局局长政治助理何建宗先生认为,引发青年人不满的归根到底的是政治不公平。「既然如此,政改第二轮咨询必须理性务实地展开讨论,给予年轻人有更多的发声机会」。


第三,港府也需更多倾听青年关于民生政策的声音。政府虽然可以充当「仁慈的家长」,但使公众意见成为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时的主要角色,正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这便要求政府对于青年的民生呼吁予以更多的关注。


☉文/萧史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