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动态

首页 > 最新文章 > 神州动态

中国制造业遇生死考验(2015.4)

发布日期:2015-03-31


☉文/白雪冰


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的强势崛起,制造业的兴盛可谓是功不可没。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但不能一哄而起,去制造业化。中国的经济根基仍在制造业,特别是在楼股泡沫经济受挫后,制造业更可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因此,中央决策层只有积极政策托举,助制造业顺利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红利期,才能避免中国经济跌入断崖,习李改革才会顺利推进。


中国制造业在2015年遭遇严峻大考,以微软诺基亚关闭内地工厂为标志的制造业倒闭外迁潮,搅动珠、长三角乃至内陆地区,「中国制造业势如累卵」,「中国制造业即将全线下滑」等危言警讯不绝于耳。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楼市引擎已近熄火,若制造业持续低迷不振,无疑将牵动就业拉低出口,将中国经济拖入危险深渊,从而重创社会稳定。而中国经济要实现谷底反弹,决不能再重蹈楼股泡沫发展之覆辙,惟有倚重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才能健康复原。因此,中央决策层不能对制造业倒闭外迁潮失之警惕,听之任之,而应全力备战,积极用政策托举,力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新10年计划,从而防止中国经济「空心化」,以及「多米诺骨牌」倒塌后所引发的信心恶性崩溃。


熬过2008,倒在2015


2008年金融危机中,成功寒冬求生的中国制造业,2015年遭遇更猛烈寒流。据内地媒体报道,微软诺基亚已决定关闭在大陆的工厂,把设备搬往越南,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诺基亚工厂将有超过9000名工人失业。与此同时,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将制造基地回迁日本,UniqloNike、船井电机、三星等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撤离内地的步伐。


以东莞为例,据201410月份的统计数据,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其中多为代工企业。据估计,春节前东莞或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


制造业外迁倒闭潮不仅在珠三角上演,在长三角地区,诸如温州等制造业重镇也在面临相同困扰,当地制鞋业、打火机业遭遇生死挑战,据内地媒体报道,往年,温州的鞋厂春节只放一周假,而今年,很多鞋厂距春节前一个月就放假了。小的鞋厂生产线全部停工,大的鞋厂只开通一条生产线维持。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货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除了珠、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GDP下滑,制造业不景,直接导致东三省经济遭遇「区域性塌陷」。


近月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一直低位徘徊,今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49.8,自201210月以来首次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创28个月新低。


2月制造业PMI微升至49.9%,但仍位于荣枯线以下,说明当前经济减速问题仍然突出,今年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甚至可能超过去年。


近月接连发生的制造业民企债务危机也昭示当前制造业面临大考。去年底有3.4万张蓝湿牛皮流拍的温州民企致富皮业,其1.5亿元人民币私募债出现兑付危机。中、意合资的纺织设备系统供货商东飞马佐里,其1.1亿元人民币的私募债也未能按时付还本息。


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近年中国实体经济状态一直非常不好,2014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倒闭数在3万家左右。未来的三年到五年之内,不管中国经济的泡沫会怎么样,经济有没有复苏,一半传统制造企业可能会倒闭。


除了外迁倒闭潮搅动珠、长三角外,中国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也呈现下行趋势。据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量由高峰期的294家减少为2014年的260家。排名前500位的中国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15%


制造业「空袭」中国经济


内地央行在春节后即闪电宣布降息,距上一轮降息不足4个月时间。现时内地正面临通缩压城、内需不振、楼市低迷等诸多难题,且内外需环境持续不乐观,羊年春节黄金周消费仅增11%,较深受金融海啸打击的2009年春节的增长13.8%更差,2015年前两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在内地经济淡风大吹下,若制造业续陷收缩,中国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一、拖累经济增长 此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频繁出手稳增长,但制造业不进反退,不仅未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增长负累。制造业低迷影响不容小觑。与之相伴而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断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缩水。


制造业萎靡不振,PMI指针连续连个月停留在荣枯线之下,昭示生产势头的放缓、需求的降低以及补库存势头的疲弱,更会加速通缩大兵压境。由于工业品价格回升乏力,PPI通缩持续,必将对未来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形成进一步压力,进而拖累整个经济增长,同样,中国制造业不景也会牵连中港贸易,连带影响香港转口。


其二、伤害社会稳定 大型制造企业倒闭还极可能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上下游上百家配套企业连环破产倒闭,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潮。


去年年底,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名员工失业;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都是明证。而失业潮若处理不当,所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大面积社会问题,无疑会伤害社会稳定,这对当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来说,显然需要高度警惕。


七大寒流吹冷制造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高歌猛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抢攻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国人骄傲和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然而,时至2015年,中国制造却危机四伏,四面楚歌,概括而言,七大寒流令「中国制造」艰难入冬。


其一、产能过剩 2008年以来,中国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宽松货币政策所衍生的投资畸高、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其中,中国制造业投资持续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倍多的速度增长,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按照产能利用率小于75%属于严重过剩的公认标准,2012年,中国有21个行业属于产能严重过剩。工信部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钢铁、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增幅回落,其中钢铁业跌幅最大,达到12.8个百分点。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疲弱,消化过剩产能的动力不足,制造业发生倒闭潮也在所难免。


其二、成本优势丧失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虽呈指数级增长,但仍依赖于「成本驱动」,「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经合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100美元的商品,国内零部件或中国附加值部份平均仅占67美元。


然而,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走至尽头。由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被淘汰出局的将会越来越多,这已成中国经济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


其三、内外需疲软 目前中国制造业出现危机,另一大要因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从内部环境看,通缩压力加大,内需不振。从外部环境看,「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双重矛盾将常态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地方债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延续多年的投资拉动模式进入转轨期,而面对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并无全盘消化能力。


从外需看,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其中,出口为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进口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进出口双双下跌,进出口数据低迷,内外需疲软,大环境令制造业生存雪上加霜。


其四、人口红利衰减 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可以笑傲世界的一大优势。过去多年,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如今,这一优势已在渐渐衰减。


有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人口下降,势必会拉高企业用工成本。


其五、投资收益降低 除了用工成本上升外,中国不少地方的土地、水电等成本也在持续上扬,从而压缩企业投资盈利空间。有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最低工资在过去5年里已迅速上涨1.5倍以上。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近年在中国所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力度也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等环保要求则成为硬约束,使得外资在华的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加之不少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更蚕食其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将工厂迁出中国也是情理当中。


其六、遭遇发展天花板 过去若干年中国制造业得以大规模扩张,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那时还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而时至今日,市场供需关系已完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制造业规模达到了历史的天花板,整个行业遭遇发展瓶颈,爆发倒闭潮也不足为怪。


其七、劲敌前堵后追 除去上述内因外,国际大环境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利空。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与中国「抢地盘」,如近日宣布撤资的微软、松下、夏普、大金及TDK等,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国家开设新厂,甚至有些中国本土企业也顺势在东南亚建厂。


另一方面,由于在华投资成本增加和利润减少,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提出了「再工业化」,导致国际产业出现「逆转移」。有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以低端、高能耗为主,在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优势,一旦美国制造业回流引发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很可能令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更为严重。


力阻中国经济「空心化」


上届政府执政十年,是楼市泡沫激进的「钻石十年」。然而在房地产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蹉跎了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的「黄金窗口期」,中国经济出现「空心化」倾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便曾明确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空心化」。


实体经济「空心化」,无疑将令中国经济陷入险境,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制造业空心化将是个巨大灾难。以现时而言,内地人口多,适合高端服务、高端制造的专业劳动者少,必须靠大量中低端制造、服务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制造业过去是,未来也仍然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惟有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而不能重蹈泡沫经济之覆辙,舍本逐末,短视而为。


2015年,中国经济淡风续吹,各项数据接连报警。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相继熄火,也亟需制造业「救架」。而如若大量制造业工厂外迁倒闭,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新一重冲击。因此,对制造业当前遭遇的生死劫要高度警惕。当前,内外需不振加上产能过剩,迫中国制造业转入死角,升级转型是必由之路。


第一、中国「智」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两会」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产业振兴基本方针。该方案被命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新10年计划,其核心就是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


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奔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持续发酵。一边是海外大肆扫货,一边是大批制造业工厂倒闭外迁,两厢对比,不能发现症结所在。


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才是制胜王道。推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从过去更多地依赖成本优势转变为依靠技术优势、科技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不再做简单的模仿和山寨,由粗放式制造向品牌创造、技术创新转变,加快拓展制造业价值链,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才能险境求生。


第二、增强制度信心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普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制度环境。如企业税费普遍较重、融资较难、扶持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等,导致中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远离实体经济,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的投资。


以融资难为例,有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与外资制造业企业上百万家,潜在的资金需求达2万多亿元,而银行仅能满足40%的资金需求,95%的制造业企业缺乏资金。要促进中国的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定向扶持的举措让广大中小民企有「获得感」,让他们释放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重点完善有效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制度信心可谓任重道远。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