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如何保障晚年生活有质量和尊严?(2015.8)

发布日期:2015-07-31

•	吴历山医生(右)、周伯展医生(左)到香港亚洲电视《把酒当歌》节目接受主持刘澜昌(中)访问。

──吴历山、周伯展于亚视节目《把酒当歌》录

☉文/本刊记者

近日香港的安老院发生怀疑虐老事件,令社会再度关注长者安享晚年的问题。亚洲电视清谈节目《把酒当歌》,邀请香江智汇主席吴历山医生和香港医学会副会长周伯展医生讨论,提出问题症结及解决方法。本文加插部份早前吴医生在同一节目中,针对「预设医疗指示」的讨论内容。

主持(刘澜昌):各位朋友,今天节目很特别,请了两位名医担任我们的嘉宾。一位是香港医学会副会长周伯展医生,另一位是香江智汇主席吴历山医生。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与香港每个家庭有切身关系,老年人问题。数据显示未来香港每4个人便有一位超过60岁,步入老人社会,如何保障老人家晚年过得有尊严和质量呢?许多人都关心这问题。大家都知道,最近大埔有一家安老院,出现一件很不幸的事件。

周伯展(下称「周」):大埔安老院的事件给我们几方面启示,重点是我们对老年人照顾不足。如何采用处理,可以分三方面,首先是监管问题,这是短期、可实时执行的办法;中期来说,需要解决土地的问题,因为香港寸金尺土,百物腾贵;长远来说,我们要解决教育的问题……

主持:我们先逐步讨论,香港贵为国际大都会,为何仍会出现大埔安老院的问题呢?

香港有十分一长者称曾受虐

吴历山(下称「吴」):其实虐老问题全世界都有,香港社会福利署2004年的统计,访问了50760岁以上的长者,有11%表示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香港的特点,第一,护老资源不足,工资高、租金贵,如果家中没有能力照顾老人家,就要把他们送进安老院,但办老人院租金已占了一半,人工贵之余也难以招请人手,更难提高服务质量,这是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解决的话,老人的生活质素会难以保障。安老院虐老问题,我认为私隐比较次要,其他更严重的还有语言虐待、身体虐待、精神虐待等等。

主持:在香港,我们的上一代,即现在七、八十岁的人士,他们没有退休保障,积蓄也相对较少,这是香港特有的现象。周医生,你刚才提到长远要从教育方面着手。中国人的传统「老吾老」,对老人家非常尊重,以前有大家庭,大家住在一起,年轻人照顾老人,这是当然的,报答长辈的照顾。但现在有各种原因,不能住在一起,为甚么有这种景况?

周:一方面是香港人生活西方化,奉行小家庭制度,另方面,归根究底,土地价格昂贵,大家怎能住在大屋呢?所以家人只能分开居住,年轻人要离开老人家自组家庭。除了刚才吴医生提出的虐待老人的问题外,忽视老人都值得关注。

安老服务政府要监管、资助、教育

主持:根据香港的情况,有甚么方法逐步解决,向好的方面发展?

吴:我觉得政府可以推行许多措施,包括大力整顿安老服务。刚才说到香港工资成本高,我曾向老人中心和安老院工作的人打听,其实他们的工资很低。有些较低水平的私家护老院,他们实行两班制,每班工作12小时,但工资每月不足一万元。

周:而且这是属于厌恶性工作。

吴:有些津助院舍,至今未安装冷气。你试想护理员要照顾老人家,又身处在炎热的天气,长时间在院舍工作,经营一间老人院要计算成本,工资很难提高,我认为政府应该大量津贴,如果护老院员工工资可大幅提升的话,相信质素会高很多。另外,在安老院舍招请人手困难的情况下,应该聘请外劳,相信很快解决问题。

周:不过这个问题要小心处理,社会先要有共识。

主持:如果一个社会比较富裕,政府比较有能力的话,可否带头兴建老人院,把资源直接拨入院内呢?

周: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所有民生问题,包括老人和医疗问题,所以必定要有民间团体参与。政府在立法、监管方面有直接的责任,当然津贴必须要提供,但安老院舍,应该是要发动更多民间力量去做。如果说到兴建慈善性质的安老院,香港有许多富豪,也有许多土地。我刚去过李嘉诚先生兴建的慈山寺,非常漂亮,他花了15亿元建造。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地产商和富豪,捐出1020亿元,用作照顾老人家,帮助是否很大呢?

吴:许多老人家跟我投诉,他们本来有意回内地养老,但一旦生病就求救无门。其实我们可以跟进这些配套服务,让国内的有关机构和香港医院协作经营老人院,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提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识

主持:关于老人的生活,都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现时经常提到的全民退休保障的问题、老人津贴问题,又涉及整个医疗系统的问题,政府应该成立专门机构,以表重视。

吴:这个问题,社会应该是很关心,特别是大埔护老院的事件之后。政府应该成立专责委员会,立竿见影地推出有力措施,解决实时、中期和长远的问题。

周:其实现在已有一个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是梁智鸿医生。我认为要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法,始终要依赖教育,让小孩和成人明白甚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主持:吴医生,我想问你,老人家如何才算是活得有尊严和质量,特别是晚年生活?

吴:首先他们要过有质素的生活,让他们没有痛苦及快乐地度过晚年。通常受虐待或者受不公平对待的,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他们需要别人照顾,我所见到的大多是中风、脑退化、柏金逊等有认知和行动障碍的病人,和那些有身体残疾的病人,这两类人最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生活质素也最差。香港社会应该对60-80岁人士进行幸福指数调查。我相信相比其他国家,香港的指数一定是偏低。我觉得晚年要活得有尊严和质量,正如我上次在《把酒当歌》节目说过的「预设医疗指示」也是很重要的。没有「预设医疗指示」,一个人往往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安详地离开世界,相反会经受许多毫无意义的治疗勉强维持生命,令他们经历长时间的折磨和痛苦。

「预设医疗指示」避免无谓的治疗和护理

主持:老人临告别世界时,要与病魔作最后斗争,那时候可能没有知觉,可以怎样做?「预设医疗指示」,这是好的制度吗?

周:这是好的。其实香港政府在2009年就此提出咨询,当时我也在医学会里参与热切讨论,结论是这值得市民考虑。有人以为这等同「安乐死」,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安乐死」是主动促使一个人死亡,而「预设医疗指示」则是当你清醒的时候,你可以作出指示,这种指示只在三个情况下才会启动:第一,不可逆转的昏迷状态;第二,末期癌症;第三,已经进入植物人的状态。在此三种状态下,可以根据病人在清醒时设定的「预设医疗指示」,不主动积极地抢救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病人。

吴:医生行医的守则是,第一要尊重病人意愿。当病人不想接受治疗,我们要尊重,第二要以病人的最佳利益作为依归。如果病人没有一早表达自己意愿,届时就要由家人和医生来代作决定,那决定是非常困难。究竟是否继续医治,如果继续医治,病人可能要接受很大痛苦,而且可能毫无意义。而且往往是地位越高、条件越好、感情越深就越难死,受的折磨就越多越长。在旧时代,临终老人能安详躺在家中,亲人在旁边围着,然后慢慢与他们告别离世,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见,病人通常第一时间被送进医院,要尽所有力量,施行心脏按摩时,把肋骨也弄断,用插管和呼吸机帮助呼吸,又用强心针等等,这样才算尽了责任,医生也觉得有所交代,其实许多都是无谓,病人要承受许多痛苦。

主持:这又牵涉到很关键的问题,如病人很难作出判断,甚么时候做甚么事情,因为这涉及到很专业的知识。

应尽早立法造福病人

周:首先,「预设医疗指示」必须是病人清醒的状况下作出,这状态医生可以证实。第二,需要一位证人,要与病人的遗产等利益没有关系的人,证明当时病人状态是清醒的情况下作出指示。

主持:需要到律师楼办理吗?

周:不一定要,只需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就可以了。问题是当病人正式进入昏迷状态,有时候家人会有争拗,所以需要社会进一步讨论,法律上也要有所规定,尊重病人的意愿。但我们医生会出现一个矛盾的情况,正如刚才吴医生说过,第一,我们要抢救生命,我们不主张安乐死;第二,要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有时候矛盾的处境是,一个很简单的情况,某宗教规定不能输血,病人反对输血,不接受输血,但输血能拯救他的生命。如果医生事先知道,病人的「预设医疗指示」指明不接受输血,是否应该尊重他?如果医生不知有此事,见他在流血就为他止血和输血,输血后的医疗责任,甚至法律上的责任,谁来负?立法者以至法庭都应该厘定给医生,否则医生会站在两面为难的状态。

主持:即是说要先立法,因为情况太复杂,会出现许多情况,处理不好会引起争拗。香港在立法事宜上,是否已提上议事日程吗?

吴:据我所知,香港大概十年前已提出咨询文件,但2009年决定暂时不讨论和不立法。香港在这方面非常落后,比起新加坡、台湾,以及其他先进国家,他们很早就已经立法,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是在「预设医疗指示」下才能如此安详地没有痛苦地离开世界,他要求连胃管都不插。另外,美国总统列根、克林顿夫妇、「光纤之父」高锟夫妇,都一早定立了「预设医疗指示」。我认为不要等到病重时才设定「预设医疗指示」,因为那时候应该赶不及了,你不知道疾病甚么时候到来,疾病一来,你就可能不再清醒。另外必须补充一点,病人签订「预设医疗指示」后是可以反悔的。你可以取消,也可以更改,表格也不同的选择。

主持:看来这个问题应该要放上议事日程,大家好好讨论,好让问题可以预先解决。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