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首页 > 最新文章 > 青年论坛

港深合力再闯经济高峰(2015.9)

发布日期:2015-08-31

☉文/陈启业 菁英会会员

早一阵子,笔者出席于深圳举办的一个论坛。会议上,不少讲者都提到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当中的焦点落在深圳首次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上超越香港,成为全国第一。从讲者们的语气和当场的实时气氛观察,笔者感到与会者都为「超越香港」而感到自豪,并对深圳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简而言之,就是深圳要当老大了。

区域性合作能产生协同效应

正面的看,深圳要当老大也得视香港为兄弟。鸦片战争前,今天的香港和深圳基本上同属当时的新安县(后称宝安县),然而两地往后却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是宝安县的时候,人口只有两万多,它只是神州大地上一个以渔农业为主的南方沿海小县。

1980年,深圳正式被划为经济特区,经过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今天的深圳已蜕变成内地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城市,实际人口估计超过1800万。短短三十多年,深圳由一个经济落后的荒芜之地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城市,与同期成立的经济特区(即珠海、汕头、厦门)比较,深圳特区的总体成绩实属斐然。

香港和深圳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故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实力、优势也各有长短,如果彼此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互补不足、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那「谁当了老大」的路也不太好走。在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变得愈来愈脆弱,而区域性合作却能综合了体制间的优点,使其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香港是一个法治完善、自由开放、廉洁高效、讯息流通、融汇东西的国际都会。但正如《蓝皮书》所言,香港「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确,香港现时过于依重传统的支柱产业(按次为贸易及物流业(2013年占GDP23.9%)、金融业(16.5%)、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12.4%)、旅游业(5%)),而忽略了对新兴、规模较小但具潜力的产业投放资源,长远经济将缺乏新的增长点。

相映成趣,香港跟深圳的优劣刚好互补。虽然深圳在若干领域上落后于香港,但当香港被指创新力不足的时候,深圳则被评为国家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之一。香港强于国际上的联系,深圳则充分掌握内地市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主旋律下,深圳既可是国人借助香港走出去的门户,也可是透过香港引进外商投资内地的通道。

推进港深合作充分释放潜在能量

按「一带一路」的布局,广东自贸试验区将借助与港澳地区的深化合作,积极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肩负「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的角色。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位处深圳西部,毗邻香港,对外交通连结发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据点之一。而深圳在围绕「三化一平台」的攻坚重点下,前海开发开放将起着牵引性作用,带动全局改革。作为粤港深港深化合作的理想平台,前海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为开发开放的总方针,借镜香港在现代服务业的丰富经验,积极推动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建设。

港深合作固然能提升珠三角的综合竞争力,但融合的障碍实际上不在于硬件上,而在于人们的心态。以社科院的《蓝皮书》为例,当深圳都对研究结果感到欣喜的时候,部份港人对深圳超越香港的说法感到不是味儿,更质疑或否定报告的可信性。又以前海为例,有港人视前海的出现是要取代香港,对前海的开发开放抱着负面的态度,抢走香港的投资者。这种嫉妒、忌惮的封港心态严重阻碍了港深各层次、各方面的合作,既损人也不利己。

国家改革开放已进入了深水区,城市间透过组成城市群而适当分工、互补优势已是大势所趋。但有别于长三角、京津冀或成渝城市群,粤港澳深度合作涉及不同体制的碰撞,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之间的合作既要顾及国家发展的一致性,也要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我们不能低估了港深合作的难度,而必须迎难而上,积极推进两地合作,释放当中尚未呈现的潜在能力。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充份体现了当中的气度,希望港人也能作出适当响应。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