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书画名家

首页 > 最新文章 > 镜报书画名家

实业报国 冀望香港政通人和:专访马介璋博士(2015.9)

发布日期:2015-09-08

 

 

 

  

 

 

☉文/李志甜

馬介璋博士緊跟時代潮流,關心時事政治,對香港社會問題有自己的觀點與建議。他在以實業促進祖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熱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樂善好施。在採訪中,馬博士笑言:「我是實業與公益事業兩手都抓,達到平衡。」

的確,馬介璋博士創辦的佳寧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企業都成為行業標桿,尤其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馬介璋博士成為第一批北上深圳拓荒之人,為深圳以及內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於慈善公益,他身體力行,捐資助學,他說「我立足中國這塊土地,就希望中國好,沒有人要求我作貢獻,我完全發自內心」。

熟悉他的好友這樣說,他最喜歡唱的是《我的中國心》,祈願祖國更強大。也愛唱《東方之珠》,祝福香港的未來更美好!

 

大家庭和樂融融

每次見到馬介璋博士,他都笑臉盈盈,話語親切,帶有信息量,幽默風趣。馬介璋先生對鏡報十分熟悉並且支持鏡報發展,與鏡報高層多次晤面時都談起他在擔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與鏡報創始人徐四民先生一起共事的往事。他說,徐老關心後輩,仗義執言,鏡報有輿論引導作用,發表的言論擲地有聲。

馬介璋先生雖然是幾家上市公司的主席或者董事,同時還是業界尊敬的前輩,但待人接物仍十分平易近人,一點兒架子也沒有。採訪過程中氣氛輕鬆,家庭、事業、香港問題、祖國發展等各種話題無所不及,暢談甚歡。

馬介璋先生有兄妹五個,馬介璋先生為長兄,非常重視家人。這個大家庭在馬介璋先生的帶領下,其樂融融,經常開展家庭聚會。在採訪中,馬介璋先生還將弟弟馬介欽先生請來與大家一起討論。從他們的對話以及互動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兄友弟恭的和諧家庭氛圍。

馬介璋說,家人最重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結一心,什麼都不用怕,這也是當年他開設酒樓用「佳寧娜」三個字命名的原因之一。「佳寧娜」是潮汕話的發音,意思是家裡人,佳寧娜酒樓經營正統的潮州菜,馬介璋說,來的都是家裡人,要用家鄉正統口味招待。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馬介璋博士創辦的「佳寧娜」餐飲品牌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手興家 實業報國

談起馬介璋先生的經商史,真可以說白手興家。

他生於廣東潮陽,幼時家境極為清寒,他共有兄妹5人,他為長兄。上世紀40年代末,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年僅7歲的馬介璋隨父母到香港謀生。為人敦厚樸實的父親馬明耀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每天早出晚歸做一點兒小販生意,本小利微,每每入不敷出。

1960年,馬介璋主動輟學,去當了裁縫學徒補貼家用。三年之後,馬介璋便憑藉自己的努力自立門戶,經營成衣加工業。憑藉經營有道及恪守誠信的品德,他的成衣加工廠1967年發展為達成有限公司,後經營業務逐漸多元化,涉足房地產、珠寶、織布及染布等,遂成立達成集團。

如今,達成集團已經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佳寧娜集團(上市編號:126),專注於中國餐飲與房地產業務,積極參與及投資有利於香港及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項目。經營的廣東東莞的商業地產項目在建成後將成為東莞最具規模的綜合商業中心之一,湖南益陽項目為當地位置最優越的湖邊住宅項目,江蘇連雲港的華東城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江蘇省與山東省連接地區最具規模的貿易批發零售物流市場,現在已建成和經營第一期的商貿中心。

談到為何鍾情於在內地投資和發展時,馬介璋博士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投資興業較之於單純的捐款具有更長遠的好處。第一,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第二,能為國家引進新科技,新管理;第三,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適時回饋社會,開展公益事業,帶動更多的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效果更好,比單純捐款要有意義的多。」

的確,馬介璋博士是第一批進入深圳的外資企業家。他不僅成為深圳改革開放初期港商投資的代表人物,還為深圳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水準,更出謀劃策幫助深圳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戰略,可以說,深圳城市的發展軍功章上,有著馬介璋博士的一份貢獻。

此外,馬介璋博士在發生重大災害時慷慨解囊,對中港兩地的教育事業特別關心,除了捐資助學外,還注重培養實業技術人才,在汕頭市潮南區成立了馬介璋職業技術學校,為香港及國家培育人材作出貢獻。

馬介璋博士實業報國,從事慈善的身教也影響了他的子女,其公子馬鴻銘先生也長期為香港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服務,出錢出力。有見馬氏家族對中港兩地的慈善事業的長期貢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3年頒發表揚卓越貢獻的銅紫荊星章給馬介璋先生及馬鴻銘先生,父子同時獲得勳銜,成為一時佳話。

 

 

 

香港是家 要背靠祖國 政通人和

在馬介璋博士的商旅生涯中最為獨到之處就是他透析一切的目光和深謀遠慮的智慧。他對於政治局勢、政府政策的靈敏嗅覺和精準判斷,對於經濟發展趨勢的把握以及準確預測,使他的每次行動都能緊貼時代發展,帶領公司逐步向前。

在談到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時,馬介璋博士建議說:「香港要盡快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金融以及現代服務等優勢,積極佔領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的現代服務業的高地,比如積極發展與高科技相關的高新技術知識產權的法律等服務業。」

他指出,以前世界經濟中心在西方,又恰逢內地改革開放,所以當時香港發展是背靠世界,面向內地。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世界第二,經濟重心開始轉移到東方,香港也應轉變思路,背靠內地,面向國際,要利用已經回歸祖國的優勢,做好世界與中國的超級聯繫人。

針對目前的政改、中港矛盾,青年人訴求手段過激以及國民教育等問題,馬介璋說,政改沒有通過,很遺憾。對於青年人參與政治以及用一些過激手段表達訴求的問題,他說青年人有政治意識非常好,這能提醒香港管治團隊要創造適合青年人發展的社會環境,但是青年人本身也要加強對回歸之後香港的定位的認識。馬介璋表示,香港回歸祖國18年,部份港人對國家身份認同仍有不足,因此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非常必要。

他說,香港是他成長、獲得成功的地方,是他的家。他對這片已經生活了60多年的土地飽含感情。他相信只要港人團結一致,背靠祖國,與內地協同發展,政通人和指日可待。 

馬介璋博士,全國政協委員(九、十、十一屆),中國僑聯顧問,香港銀紫荊星章、銅紫荊星章,廣東省海外聯誼會會長,深圳僑聯榮譽主席,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永遠名譽主席,佳寧娜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聯席主席。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