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经

首页 > 最新文章 > 港澳政经

「积极不干预」已经过时了吗?(2015.10)

发布日期:2015-09-30

☉文/萧史


梁振英上任以后提出的「适度有为」政策,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积极不干预」的论述:「在市场可以发挥优势的时候,政府不应干预,只要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但当市场失效、未能发挥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未来,港府更可在三方面「适度有为。」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是重要的理念问题。」8月底,特首梁振英发表千字长文,就自由党主席钟国斌对「适度有为」经济政策的批评进行反驳。


究竟是沿用自上世纪70年代而始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还是坚持特区政府的「适度有为」方针,这是近期香港经济政策的焦点,亦可能影响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由于辩论涉及建制派两大派别,争论所可能引发的风波则更受社会关注。


从「完全不干预」到「积极不干预」


香港自由经济的传统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香港一直未确立系统的经济政策,直到「哈耶克主义者」郭伯伟1961年接任财政司。郭伯伟大力推行经济「自由放任政策」,1971年他退休时,香港人均收入比10年前增长50%,政府储备增加近10倍,对外出口以每年40%的幅度增长。自由放任政策因此被称之为香港经济奇迹的「奠基石」。随着香港经济体量增大,经济活动越发复杂,股市欺诈和操纵、住房、交通等等问题频频显现,要求政府加强经济管理的呼声随之而生。接替郭伯伟的夏鼎基提出了「积极不干预」的政策。即「当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预的建议时,不会纯粹因为其性质而惯性认为建议不正确。相反,政府会因应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形势,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然后才作出积极的决定」。此后,港英政府开始有限度介入经济,土地政策是其中最典型的个例。「积极不干预」并非是对郭伯伟的颠覆,恰恰相反,这一政策基本延续了郭伯伟的「自由放任主义」,政府依然以最低限度介入经济。


然而,从8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香港经济管理。1987年全球股灾,港英政府动用20亿港元救市,随后还颁布了旨在加强对银行业监管的新银行条例;政府同时加强对工业的扶助,包括成立香港设计革新有限公司、香港塑料技术中心,并在将军澳开辟第三工业村等等。80年代及其之后的香港经济已经越发开始重视政府的力量,盖因于「积极不干预」政策本身的问题开始显现:


所谓「积极不干预」,一般是当市场出现不可测因素而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时,政府方才着手进行干预,实践中往往是在不可测因素发生之后才采取被动响应的补救措施。但当香港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任由不可测因素发生后再介入经济,香港经济就可能在补救措施生效前就毁于一旦。


另外,随着经济长期不干预地发展,香港的经济结构出现畸形趋势,民生问题凸显,更需要政府出现在市场的前方。


97之后,特区政府基本不再提及「积极不干预」,港府亦曾实施过比较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比如董建华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与「数码港」计划等,笃信自由经济的曾荫权还曾在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力主政府入市狙击「大鳄」。


学者:不妨宽容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梁振英上任以后提出的「适度有为」政策,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积极不干预」的论述:「在市场可以发挥优势的时候,政府不应干预,只要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但当市场失效、未能发挥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适度有为」是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的:一是市场并非是万能的。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准公共产品,诸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引导;二是当经济需要转型或者遇到经济危机时,政府有充足的干预理由,避免经济走向衰退;三是当经济发生结构性问题的时候,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主动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适度有为』不改变特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它只涉及经济结构和市场失效的问题。『适度』的含义也并不是政府全面干预,而是政府在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对经济政策进行一定层面的调整。」郭万达说。


「一项经济政策的实行并不必然是一成不变的。当下,香港面临的国际、周边竞争压力加大,内部在过去几年围绕政改进行的政治博弈也耽搁了不少经济、民生事务的投入。我认为香港社会不妨宽容一下政府对『积极不干预』政策的调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张建说。


港府仍有三方面可为


如果「适度有为」政策能够坚守「解决市场失效问题」的底线,想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接下来,如何「有为」则涉及政府管治能力的问题──实际上,社会对「适度有为」的批评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若干政策的检讨,尤以「限奶令」以及「双辣招」为先。


提高特区政府管治能力是当务之急。简单说,某一政策是否仅是权宜之计、特区政府有无问题解决的长期规划,如是问题有必要向社会解释。不过,当下特区政府的具体施政手段尽管存在争议,但亦非「适度有为」方针本身的问题。在香港产业空心化、结构单一化问题越发严重的背景下,政府对经济的适度引导有其必要性。


未来,港府更可在三方面「适度有为」:其一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从世界各地区经验来看,发展创新科技离不开政府支持,例如硅谷的兴起就与美国军方的订单密不可分。对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创新科技的研发支持,另一方面也应着手对公务员系统内部行政架构进行调整,例如使创科局发挥效力;


其二是进一步调整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香港民生问题的最大难点,在增加楼宇与土地供应、稳定供求、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方面,政府应有科学及长远规划;


其三是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毫无疑问,与中央政府与内地政府沟通,港府责无旁贷。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果政府加大「有为」力度,可能给「量入为出」的理财理念带来影响,这一已延续半个世纪的理念是否有必要调整,值得研究;


第二,必须明确的是,政府施政必然难以令社会所有阶层百分之百满意。但公共政策的出发点永远是考虑社会大多数人利益。对于建制派不同团体来说,不因政策的分歧而发生分裂,这一原则更有强调的必要。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