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动态
神州动态

首页 > 神州动态

非常时期的中国「云」外交(2020.11)

发布日期:2020-12-03

☉文/闵之才

中国外部环境正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局面,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关系正在恶化,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西方国家正在形成「反华同盟」,为此中国今年以来已开展了百余场「云」外交。但从长远看,专家建议,中国要重新恢复外交中的价值体系,做好战略应对,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中国外部环境空前恶化,中美、中加、中澳、中英、中印关系都处于历史低点,甚至一个准「反华同盟」正在逐步形成中。为扭转不利局面,中国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管道的「云外交」模式,习近平与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开展的「云」外交就多达百余次。

这些外交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压力,不过专家提醒,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些外部压力,在后疫情时代仍然可能加剧。中国除继续加强「云」外交外,还要做好战略上应对的准备。

中国外部环境空前困难

可以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最困难的年份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美关系出现多层次恶化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与美国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焦点集中在政治、军事、经贸、科技、安全、人权、香港、台湾、新疆、南海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在中美关系中所有重要领域,两国都爆发了激烈冲突,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的那样,「中美两国正面临着建交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这其中,发起中美贸易战,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打压华为和TikToK等中国科技企业,接连派卫生部长、副国务卿访台,公开将中国南海主张指责为「非法海洋主张」等均为美国罕见的挑衅和极为恶劣的先例。此外,美国国会通过、特朗普总统签署生效了涉及香港、台湾、新疆等一系列法案,使两国关系更为紧张。

第二、准「反华联盟」正在形成

以蓬佩奥7月23日新冷战铁幕演讲呼吁为标志,特朗普政府开始呼吁组建「一个新的民主国家联盟」蓬佩奥连续数月活跃地奔走于欧亚大陆,鼓动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显然,特朗普已回调美方自尼克逊和基辛格访华以来50年的对华政策,在战略上终止对华「绥靖政策」,美方正构建全球联盟来对冲中国影响。

除「五眼联盟」之外,美国最近还与日本、印度和澳洲三国外长在东京开会讨论印太局势和中国威胁。外界认为,这是特朗普政府试图建立以这四个国家为基础的「亚洲北约」联盟来对抗中国。此外,美国提出加强版七国联盟,欲借G7扩大会议拉俄罗斯加入西方阵营来对抗中国,企图分化中俄关系,但遭到俄罗斯拒绝。

尽管美国拉拢的各国各怀心思,未必能最终建立对华统一阵线,但必须警惕一个「准反华联盟」正在形成中。特别是今年中国与多个国家关系恶化,而这些国家正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

今年,中国与加拿大因孟晚舟事件关系紧张,与澳洲的关系最近一段时间也因澳企图发起对华新冠疫情的调查而每况愈下,同英国的关系则因香港问题而终结了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同亚洲邻国和大国印度的关系则因边界纠纷也开始恶化。

可以说,中国同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多国关系,有的从过去相对稳定,开始变得紧张和恶化,有的甚至从某个方面,扩大到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对中国而言,是必须尽快扭转的被动局面。

第三、「对华脱钩」暗潮汹涌

鼓吹与中国脱钩声量最响的无疑是美国政府。「脱钩」已经成为美国本届政府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政治词汇。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目前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呼应、步步紧逼的政策和做法,包括经济科技脱钩、地缘政治和军事威慑、意识形态妖魔化,以极限施压方式迫使中国低头,试图在「军事、经济、政治、全球治理」这四个关键领域形成对中国「可持续的威慑」。

除美国外,其他一些国家也亦步亦趋,企图与中国脱钩,日本政府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经济刺激措施中有2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此举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产业链脱钩之举。

今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印度频频在贸易、投资、市场准入等方面推行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企图在经济上「去中国化」,强行和中国经济「脱钩」。此外,印度还宣布取消与中企合作的两个火力发电厂项目,叫停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对中国产品采取「消极」清关策略。

加拿大、澳洲因与中国关系紧张,也出现与华脱钩的论调。在澳洲,多名后座议员发表「煽动性」言论,主张对中国强硬,甚至呼吁中澳「经济脱钩」;而在加拿大,有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加拿大应该减少对中国贸易的依赖,38%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加拿大应该彻底切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这些「脱钩」动向虽然尚难成主流,但不得不引起中国高度重视。

「云」外交破困局

为破解当前外部不利的局面,过去几个月,虽然「面对面」的国际交往因疫情影响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外交逆势前行,开启了以电话、书信、视频为主管道的「云外交」模式。

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习近平主席已开展百余场「云外交」,创下了历史记录。其中「电话外交」已达102次,涵盖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电话的另一端,既有韩国、老挝等这样的亚洲周边国家,又有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南非等,既有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等,也有北美洲的美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智利、巴西、委内瑞拉等。

除电话外,他还发出20多封贺信、致信、回信。在「视频会议」方面,比较重要的有以下8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出席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讲话,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等。

其一,战疫「云」外交是重点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一些政客及舆论,选择将中国作为其「甩锅」的首要对象,掀起一阵试图将新冠疫情政治化、把病毒卷标化、对中国「污名化」的妖风。对此,中国展开了战疫「云」外交,回击抹黑论调,阐释中国立场。

在通电话和视频中,领导人谈及的最高频的词是「疫情」。梳理发现,今年1月至5月15日,「疫情」二字一共在电话外交中出现了463次。此外,「合作」「支持」「防控」都是通电话的高频词,分别出现了261、168、135次。其中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通过电话沟通疫情最早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次数最多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法国总统马克龙。

习近平还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等三场专门围绕抗疫的国际性盛会。在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公开、透明、负责任」地与各国交流共享信息,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的中国态度。

中国领导人通过密集「云」外交,逐步扭转被动局面,为中国抗疫和经济社会逐步重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二、 织密全球伙伴关系网,破解「反华联盟」

今年以美国还发起对中国的疫情舆论指责、经济围堵和安全压制,特朗普政府甚至公开宣称要组建全球「反华联盟」,蓬佩奥更是为拼凑「反华联盟」在全世界奔走游说。

面对风险,中国政府沉着应对逆势前行,通过在线线下两种外交模式织密全球伙伴关系网,瓦解美国政府组建「反华联盟」的企图。

一是与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加强沟通,进行切实合作。例如举办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而且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支持是实实在在的。正如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所言,「这次峰会上有的领导人指出,某些国家只说不做,中国真心为非洲着想,真诚帮助非洲,为非洲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引领全球抗疫合作」。这也是非洲国家领导人切身的体会。

当疫情在世界其他国家大流行时,中国的抗疫物资送达到了亚洲周边、欧洲、非洲、北美和拉丁美洲,为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抗疫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为170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支医疗专家组。开足马力为全球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这两项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亿只和2.5亿件。

二是积极拓展周边合作。启动了「东盟+中日韩」区域合作机制。相继举行了「10+1」东盟和中国外长视频会议和新冠肺炎疫情专家视频研讨会、中日韩三国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外长视频会议、「东盟+中日韩」财政和央行特别副手会议。还举行了「10+3」领导人视频会议,并超常规发表了《东盟与中日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联合声明》,不仅规定了东亚国家间有效防控疫情合作的路径,更设定了未来区域经济机制化合作的方向。

三是积极应对经济「脱钩论」。在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参加全球性多边外交活动,如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便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直面全球抗疫的一系列紧迫和长远问题,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多项积极建议,宣布中国将提供相应帮助的重要举措,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

四是坚决抵制和瓦解「反华联盟」。例如针对美国试图分化中欧关系,中国也相应地采取了外交行动。蓬佩奥两次访问欧洲,中国也接连派出王毅和杨洁篪访问欧洲,针锋相对的意味浓厚。习近平主席也通过视频的方式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中德欧领导人会晤。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指出,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美国盟友展开密集电话外交,目的是要阐明中方在中美问题上的立场,驳斥美国对中国的攻击并澄清事实。他观察到王毅在与日本和欧洲多国外长沟通时,也在积极推进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也是为了对美国形成牵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成晓河受访时说,中国应主动采取措施阻止和瓦解反华同盟,「虽然打一个电话不一定能说服对方,但必须做出尝试」。

着眼后疫情时代的战略应对

面对当前的外部挑战,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仍然可能加剧的问题,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继续在疫情追责、香港、台湾、新疆、西藏、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攻击抹黑,诋毁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以及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除继续加强「云」外交外,还要做好战略上应对的准备。

外界有一种批评认为,当前中国的很多困境是中国外交自己造成的,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所谓的「战狼外交」激起了西方国家的反弹。但这种论断在许多专家看来未必公允,中国当前的困境主要是「崛起困境」,一个社会制度与西方迥异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引起美国等守成大国的警惕甚而打压,这是历史规律。

然而,中国外交确有值得反思之处,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专家建议中国必须重新建立起外交价值体系,做好战略应对,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孙哲几年前就提出,中国应该要做善意大国。他认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开创性的外交理念和宽容的心态等,这些外交理论中国提了很多,但是中国需要对自己所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及其实践的情况进行反思。第一,怎么落实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中国的责任应该更明确一些。第二,管控危机的问题。中国外交不能采用不服我就打你这种姿态,要多边对话。第三,中国经济发展后还没有做到精神上真正的崛起,不仅要做一个大国、强国,还要做一个善意的大国。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孟祥青也曾建言,中国化解外交困境要走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国外交的困境表现在理念和政策。如何化解,还要回到我们五千年文化中去,就是中庸之道,在困境中不能过激也不能保守。中国外交要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一是理念与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了很多理念,这些理念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符合中国外交大环境、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也符合大国发展的教训。二是主权与发展。主权和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建成民主的繁荣的现代化国家这个目标不能动摇。在处理主权问题上,当年邓小平搁置争议是对的,这个没有过时。第三方面,和平与安全。这两者有矛盾,为了安全肯定会有冲突,怎么办,就要管控危机,防止战争爆发。第四方面内政与外交,中国正处于初级阶段,应追求初级阶段的外交。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中庸之道,没有必要去争论要不要放弃,主要是界定哪个需要作为,作为什么。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建议,中国外交要采用更适当的现实主义。他指出,什么是恰当的战略,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取决于实力和手段的运用,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对这两者的判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实力,我们对我们的实力究竟怎么看,争议很大,我们的手段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也是问题。大家的理念都很好,但是落实到政策上怎么样,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美国是理想主义的理念,做起来却是现实主义,我们也是现实主义,但这个现实主义如何做得更恰当、更合适,能够让周边国家接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现在起到2049年还有三十年,未来三十年既是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继续,也是建国71年发展道路的逻辑延续,更是跟中共建党百年的发展一脉相承。专家认为,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前进的道路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也充满历史机遇。中国如果不犯包括外交战略在内的战略性错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是可预期的。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