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动态
神州动态

首页 > 神州动态

2021中国经济突围「超级挑战」(2021.2)

发布日期:2021-03-05

☉文/渔樵夫

2021年,疫情的冬天虽已过去,但经济的春天尚未降临,中国将大概率在经济弱复苏和政策缓退潮中拉锯。面对世界格局重大调整和内部多重挑战,以及疫情留下的一地鸡毛,中国唯有长短打结合,跨周期调控,多向施策,深度用药,前瞻框定新时期施政框架,才能「乘风破浪」,突围世纪一遇的「超级疫战」,从而带领中国巨轮安全向前。

作为中国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十四五」规划实施战略转换开局之年。可以预见,2021年中国经济不可能一帆风顺。2020年底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坦承,在外部风险因素依然较多、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持续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和外部风险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综观而言,「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将有七大超级风险挑战横亘其前。

「十四五」元年 七大「超级挑战」

挑战一:复苏失衡

虽然2020年,中国经济已现复苏,但复苏基础并不牢固,复苏结构并不对称,经济复苏远未达至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抗疫纾困政策,而这种超常规政策无疑具有强烈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由三驾马车观之,迄今为止呈现出显著不平衡特征。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本轮经济复苏主要动力仍是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与出口,相比之下,消费与制造业投资复苏依然乏力。

经济复苏延续「扩张依赖症」,倚重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投资拉动,这意味着,中国过去的老问题,例如殭尸企业无法出清,银行信贷风险以及系列金融风险,并未随经济复苏而消失。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债务负担过重、效率偏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仍「利剑高悬」。

事实上,无论是官方数据抑或民间数据均显示,当前中国总需求依然严重不足,整体物价水平呈现通缩状态。与此同时,无风险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债务负担严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

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不平衡复苏格局仍将延续。这意味着消费复苏步伐仍将滞后于投资,需求端复苏速度滞后于生产端,制造业投资复苏速度滞后于房地产与基建。

挑战二:政策悬崖

2020年,中国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财政支出力度加大,货币信贷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水平,宏观杠杆率出现明显升势。

2020年,中国经济的「托底」政策更多是应急之策,后疫情时代,政策退出是趋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21年货币财政政策大概率不会延续应急、非常态策略,将回归正常化。从加杠杆到稳杠杆,中国经济重心将重回调结构、防风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无论是基于中国经济领先全球的修复进程,还是保持经济政策正常化的治理理念,2021年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的有序退出均是大势所趋。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领域仍存众多隐患,疫情退潮节奏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如何选择政策退出的时点、退出的步幅、退出的路径以及退出工具的组合,将是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核心,并成为影响经济复苏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当前部份领域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加之就业等社会问题,若政策过快退出则或造成较多新增风险点,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财政货币政策如何稳步趋向正常化,避免出现政策悬崖,可谓知难行易。

挑战三:替代效应减弱

2020年,中国出口和利用外资成绩单均极为亮眼:1月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其中,11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连续8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前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金额高达29.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8%,自9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趋势。

2021年,随着疫苗上市推动世界经济逐渐正常化,中国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替代订单将有所减弱。新加坡大华银行报告称,预期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将获批推出,中国增长优势或将减退。

有观点指,当全球生产活动恢复后,中国供应链将不再是唯一选择,全球经济将回复到疫情以前框架,中国经济增长亦将回归到潜在水平。

加之高基数影响,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大概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下半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速或将明显放缓。

挑战四:消费疲弱

业已过去的2020年,中国消费增速复苏并不乐观。2020年1月至7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连续7个月负增长。其后几个月,该指标虽由负转正,但增速低迷。

2020年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增速为-0.6%。服务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降幅虽逐季收窄,但依然为负,2020年三季度分别为-5.1%、-6.9%。

疫情冲击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拖累影响贯穿全年。2020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距离疫情前三大需求对GDP当季拉动贡献来看,消费需求距离常态化空间最大。

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恢复速度,消费恢复明显滞后。疫情对中小企业与中低收入群体冲击显著,从而进一步恶化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工作稳定性与工资增幅预期。

挑战五:快速去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中,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提升,制造业所占比重会逐渐下降。但须注意的是,如某些效率低下的服务业占比迅速提高、而效率相对高的工业占比迅速下降,将导致整体经济增速下滑,效率同时下降的现象,从而推动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放眼国际,日本、韩国、德国等,人均GDP已迈入3万至4万美元水平,但制造业占比依然保持在20%以上。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占比降速较快。目前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制造业占比已低于30%。

「十四五」期间,中国能否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将是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有经济学家指出,过早去「工业化」可能是未来5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还有诸多门类仍徘徊在中低端发展水平。在此背景下,过快或过早「去工业化」,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此番新冠肺炎疫情,便暴露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上仍存不少薄弱环节,亦给部份地区盲目「去工业化」敲响警钟。

因此,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中大约90%来自民营企业,改善民企生存困境至关重要。

挑战六:金融风险

近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高债务压力不断增加。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加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采取减税降费、贷款贴息、发行特别国债、降准降息、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经济。

一系列刺激政策下,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不仅高于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且已超过部份发达经济体。2020年以来,由于居民、企业与政府等各部门债务规模扩张,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攀升,债务规模已达至GDP的2.7倍。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实体经济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较年初分别大幅抬升24.7%和12.7%,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继续抬升5.6%至61.4%。

2020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3.76万亿,赤字率升至3.6%。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违约债券合计212只,违约余额规模达到2324亿元。

有观点指,疫情带来的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考虑到2021年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大部份减税政策到期、地方政府融资收紧,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上升,信用违约事件或进一步增加,经济下行背景下高债务压力将对宏观政策形成新制约。

与此同时,2021年疫情有望逐步消退,经济周期运行将从外部冲击重回内生波动,政策重心亦将由应对疫情的必要宽松转向适度防范债务风险,从而加大企业高杠杆风险暴露进程。

挑战七:全球变量

全球经济在2020年陷入深度衰退,在2021年的复苏速度可能滞后于预期;未来疫苗上市虽有利好,但不确定性仍较强,全球产业链演变前景面临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动荡或仍将持续。

当前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处于历史性高位。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疫情传播呈现出「物传人」和「人传人」并存的特征,部份国家疫情出现反复,给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中美脱钩加速和全球产业链从中国转移,亦不容忽视。美国大选后国际政经格局呈现新变化,大国博弈更趋复杂,在技术、规则制定等方面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产业链安全和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据瑞士银行(UBS)2020年9月对中国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中,有71%的企业打算或将持续搬出中国大陆,这个比例远远高于4月的60%,以及去年同期的57%。

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之间不平衡,疫情之后亦被进一步拉大。一般而言,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滞后于发达国家2年左右,且不排除部份较为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再度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的可能。新兴市场国家脆弱性上升,自然灾害、地缘政治等传统和非传统领域风险或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亦会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形成冲击。

2021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展望2021年,就业、消费低迷,中小企业坐困愁城,金融风险频发,投资面临回落压力,出口高增长难持续,贸易摩擦等外部风险凸显,中国经济形势难言乐观。而长期视角下,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减退、收入差距扩大等均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复杂影响。

综观而言,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

有鉴于此,2021年,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在三方面突围,将成为关键所在。

一、加强需求侧管理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及需求侧管理,此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

决策层将需求侧管理提升至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等重要位置,显示中国提振内需已是迫在眉睫。

作为常态化、长效化改革,需求侧改革重点在于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推动消费升级,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

后疫情时代,加码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无疑是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关键,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供给侧和需求侧可谓一车之两轮,只有通过推动需求,创造需求,才可引导供给、把握供给,最终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复苏。

二、 重视提质增效新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2021年乃至未来五年的施政重点。

北京观察家指,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总需求疲软、结构分化较严重等风险和挑战,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亦是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持续消退,宏观负债率劲增,通过持续投入资本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难度不断增大。改变过度依赖劳动、土地和资本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驱动创新变革,推动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增长,已是题中之义。

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中国应以改革纾困,加码以「要素市场化」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人口政策调整优化、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国企改革最堪期待。

「双循环」亦是新发展格局的另一大关键词。作为对中国经济内需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确认,突出产业链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双循环」将促进中国经济体量增长和质量升级。

三、 莫被景气假象遮掩

由于2020年低基数因素,中国经济2021年前两季度极有可能出现「过高」增速,特别是一季度,有专家预测增速或高达20%左右。但随着低基数效应退去,2021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将回归正常运行轨道。

北京观察家指,科学分析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不要为「低基数下的景气假象遮望眼」,可谓至关重要。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需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规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退出,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显化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2021年,疫情的冬天虽已过去,但经济的春天却尚未降临,中国将大概率在经济弱复苏和政策缓退潮中拉锯。面对世界格局重大调整和内部多重挑战,以及疫情留下的一地鸡毛,中国唯有长短打结合,跨周期调控,多向施策,深度用药,前瞻框定新时期施政框架,才能「乘风破浪」,突围世纪一遇的「超级疫战」,从而带领中国巨轮安全向前。

镜报动态 | 最新文章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关于我们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