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動態
神州動態

首頁 > 神州動態

2021中國經濟突圍「超級挑戰」(2021.2)

發布日期:2021-03-05

☉文/漁樵夫

2021年,疫情的冬天雖已過去,但經濟的春天尚未降臨,中國將大概率在經濟弱復蘇和政策緩退潮中拉鋸。面對世界格局重大調整和內部多重挑戰,以及疫情留下的一地雞毛,中國唯有長短打結合,跨週期調控,多向施策,深度用藥,前瞻框定新時期施政框架,才能「乘風破浪」,突圍世紀一遇的「超級疫戰」,從而帶領中國巨輪安全向前。

作為中國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開局之年。可以預見,2021年中國經濟不可能一帆風順。2020年底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坦承,在外部風險因素依然較多、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持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疫情和外部風險仍會對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綜觀而言,「十四五」開局之年的2021年,將有七大超級風險挑戰橫亙其前。

「十四五」元年 七大「超級挑戰」

挑戰一:復蘇失衡

雖然2020年,中國經濟已現復蘇,但復蘇基礎並不牢固,復蘇結構並不對稱,經濟復蘇遠未達至常態化水平。經濟復蘇的核心力量依然來自於超常規抗疫紓困政策,而這種超常規政策無疑具有強烈不穩定、不均衡、不確定等特點。

由三駕馬車觀之,迄今為止呈現出顯著不平衡特徵。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本輪經濟復蘇主要動力仍是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與出口,相比之下,消費與製造業投資復蘇依然乏力。

經濟復蘇延續「擴張依賴症」,倚重投資、尤其是基建與房地產投資拉動,這意味着,中國過去的老問題,例如殭屍企業無法出清,銀行信貸風險以及系列金融風險,並未隨經濟復蘇而消失。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債務負擔過重、效率偏低,中國經濟結構失衡仍「利劍高懸」。

事實上,無論是官方數據抑或民間數據均顯示,當前中國總需求依然嚴重不足,整體物價水平呈現通縮狀態。與此同時,無風險利率過高,導致實體經濟債務負擔嚴重,資產價格泡沫膨脹。

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不平衡復蘇格局仍將延續。這意味着消費復蘇步伐仍將滯後於投資,需求端復蘇速度滯後於生產端,製造業投資復蘇速度滯後於房地產與基建。

挑戰二:政策懸崖

2020年,中國宏觀政策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財政支出力度加大,貨幣信貸增速明顯高於去年水平,宏觀槓桿率出現明顯升勢。

2020年,中國經濟的「托底」政策更多是應急之策,後疫情時代,政策退出是趨勢。經濟學家普遍認為,2021年貨幣財政政策大概率不會延續應急、非常態策略,將回歸正常化。從加槓桿到穩槓桿,中國經濟重心將重回調結構、防風險。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無論是基於中國經濟領先全球的修復進程,還是保持經濟政策正常化的治理理念,2021年疫情救助與經濟紓困政策的有序退出均是大勢所趨。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金融領域仍存眾多隱患,疫情退潮節奏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如何選擇政策退出的時點、退出的步幅、退出的路徑以及退出工具的組合,將是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決策核心,並成為影響經濟復蘇走勢的主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當前部份領域存在較多歷史遺留問題,加之就業等社會問題,若政策過快退出則或造成較多新增風險點,從而引發連鎖反應。財政貨幣政策如何穩步趨向正常化,避免出現政策懸崖,可謂知難行易。

挑戰三:替代效應減弱

2020年,中國出口和利用外資成績單均極為亮眼:1月至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其中,11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前11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金額高達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了1.8%,自9月以來連續第三個月保持正增長趨勢。

2021年,隨着疫苗上市推動世界經濟逐漸正常化,中國防疫物資和暫時性出口替代訂單將有所減弱。新加坡大華銀行報告稱,預期2021年上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將獲批推出,中國增長優勢或將減退。

有觀點指,當全球生產活動恢復後,中國供應鏈將不再是唯一選擇,全球經濟將回復到疫情以前框架,中國經濟增長亦將回歸到潛在水平。

加之高基數影響,2021年中國出口增速大概率呈現前高後低走勢,下半年隨着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出口增速或將明顯放緩。

挑戰四:消費疲弱

業已過去的2020年,中國消費增速復蘇並不樂觀。2020年1月至7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連續7個月負增長。其後幾個月,該指標雖由負轉正,但增速低迷。

2020年11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收入增速為-0.6%。服務業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降幅雖逐季收窄,但依然為負,2020年三季度分別為-5.1%、-6.9%。

疫情衝擊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拖累影響貫穿全年。2020第三季度數據顯示,距離疫情前三大需求對GDP當季拉動貢獻來看,消費需求距離常態化空間最大。

相對於投資和進出口恢復速度,消費恢復明顯滯後。疫情對中小企業與中低收入群體衝擊顯著,從而進一步惡化中低收入群體對於未來工作穩定性與工資增幅預期。

挑戰五:快速去工業化

現代化過程中,隨着一國人均收入提升,製造業所佔比重會逐漸下降。但須注意的是,如某些效率低下的服務業佔比迅速提高、而效率相對高的工業佔比迅速下降,將導致整體經濟增速下滑,效率同時下降的現象,從而推動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放眼國際,日本、韓國、德國等,人均GDP已邁入3萬至4萬美元水平,但製造業佔比依然保持在20%以上。近幾年中國製造業佔比降速較快。目前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製造業佔比已低於30%。

「十四五」期間,中國能否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將是中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有經濟學家指出,過早去「工業化」可能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事實上,中國製造業還有諸多門類仍徘徊在中低端發展水平。在此背景下,過快或過早「去工業化」,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埋下巨大隱患。

此番新冠肺炎疫情,便暴露出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上仍存不少薄弱環節,亦給部份地區盲目「去工業化」敲響警鐘。

因此,2021年及「十四五」期間,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投資中大約90%來自民營企業,改善民企生存困境至關重要。

挑戰六:金融風險

近年來,中國宏觀槓桿率持續攀升,高債務壓力不斷增加。2020年,為應對疫情衝擊,中國加大力度實施逆週期調節政策,採取減稅降費、貸款貼息、發行特別國債、降準降息、延期還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經濟。

一系列刺激政策下,當前中國宏觀槓桿率不僅高於新興經濟體平均水平,且已超過部份發達經濟體。2020年以來,由於居民、企業與政府等各部門債務規模擴張,宏觀槓桿率進一步攀升,債務規模已達至GDP的2.7倍。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實體經濟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較年初分別大幅抬升24.7%和12.7%,居民部門的槓桿率繼續抬升5.6%至61.4%。

2020年,中國財政赤字規模3.76萬億,赤字率升至3.6%。受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前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同比多處置3414億元。違約債券合計212隻,違約餘額規模達到2324億元。

有觀點指,疫情帶來的金融風險存在一定時滯,預計有相當規模貸款的風險會延後暴露。考慮到2021年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到期、大部份減稅政策到期、地方政府融資收緊,銀行不良貸款可能會上升,信用違約事件或進一步增加,經濟下行背景下高債務壓力將對宏觀政策形成新制約。

與此同時,2021年疫情有望逐步消退,經濟週期運行將從外部衝擊重回內生波動,政策重心亦將由應對疫情的必要寬鬆轉向適度防範債務風險,從而加大企業高槓桿風險暴露進程。

挑戰七:全球變數

全球經濟在2020年陷入深度衰退,在2021年的復蘇速度可能滯後於預期;未來疫苗上市雖有利好,但不確定性仍較強,全球產業鏈演變前景面臨不確定性,全球金融動盪或仍將持續。

當前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處於歷史性高位。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疫情傳播呈現出「物傳人」和「人傳人」並存的特徵,部份國家疫情出現反復,給全球經濟復蘇和貿易增長帶來較大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中美脫鈎加速和全球產業鏈從中國轉移,亦不容忽視。美國大選後國際政經格局呈現新變化,大國博弈更趨複雜,在技術、規則制定等方面競爭更加激烈,中國產業鏈安全和轉型升級面臨挑戰。

據瑞士銀行(UBS)2020年9月對中國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出口導向的製造業中,有71%的企業打算或將持續搬出中國大陸,這個比例遠遠高於4月的60%,以及去年同期的57%。

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之間不平衡,疫情之後亦被進一步拉大。一般而言,危機後新興市場國家復蘇滯後於發達國家2年左右,且不排除部份較為脆弱的新興市場國家再度爆發經濟金融危機的可能。新興市場國家脆弱性上升,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等傳統和非傳統領域風險或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亦會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形成衝擊。

2021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展望2021年,就業、消費低迷,中小企業坐困愁城,金融風險頻發,投資面臨回落壓力,出口高增長難持續,貿易摩擦等外部風險凸顯,中國經濟形勢難言樂觀。而長期視角下,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減退、收入差距擴大等均會對經濟運行產生複雜影響。

綜觀而言,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力量。

有鑑於此,2021年,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在三方面突圍,將成為關鍵所在。

一、加強需求側管理

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及需求側管理,此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

決策層將需求側管理提升至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等重要位置,顯示中國提振內需已是迫在眉睫。

作為常態化、長效化改革,需求側改革重點在於改善居民收入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推動消費升級,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

後疫情時代,加碼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無疑是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關鍵,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供給側和需求側可謂一車之兩輪,只有通過推動需求,創造需求,才可引導供給、把握供給,最終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復蘇。

二、 重視提質增效新發展戰略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將是2021年乃至未來五年的施政重點。

北京觀察家指,面對外部環境複雜、總需求疲軟、結構分化較嚴重等風險和挑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亦是發揮中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

當前,中國人口紅利持續消退,宏觀負債率勁增,通過持續投入資本要素推動經濟增長難度不斷增大。改變過度依賴勞動、土地和資本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和驅動創新變革,推動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高品質增長,已是題中之義。

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中國應以改革紓困,加碼以「要素市場化」為突破口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中,人口政策調整優化、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國企改革最堪期待。

「雙循環」亦是新發展格局的另一大關鍵字。作為對中國經濟內需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確認,突出產業鏈升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雙循環」將促進中國經濟體量增長和品質升級。

三、 莫被景氣假象遮掩

由於2020年低基數因素,中國經濟2021年前兩季度極有可能出現「過高」增速,特別是一季度,有專家預測增速或高達20%左右。但隨着低基數效應退去,2021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將回歸正常運行軌道。

北京觀察家指,科學研判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不要為「低基數下的景氣假象遮望眼」,可謂至關重要。2021年,中國宏觀政策需以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為錨,以全面擴大內需、縮小供需缺口為基本目標,為新戰略啟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妥善規劃抗疫政策和紓困政策退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顯化挑戰,逐步回歸常態化宏觀調控模式。

2021年,疫情的冬天雖已過去,但經濟的春天卻尚未降臨,中國將大概率在經濟弱復蘇和政策緩退潮中拉鋸。面對世界格局重大調整和內部多重挑戰,以及疫情留下的一地雞毛,中國唯有長短打結合,跨週期調控,多向施策,深度用藥,前瞻框定新時期施政框架,才能「乘風破浪」,突圍世紀一遇的「超級疫戰」,從而帶領中國巨輪安全向前。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