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動態
鏡報論壇

首頁 > 鏡報論壇

香港青年現狀與出路座談會

發布日期:2014-11-24




港青年籲正確認知國情港情

——「香港青年現狀與出路」座談會紀要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舞台的主人翁,本次座談會圍繞「香港青年現狀與出路」,與會香港青年呼籲社會應關注時下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機會,並希望能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這才能讓香港重新團結,締造新一次騰飛。】

持續兩個多月的「佔中」運動,對香港法治、經濟和民生造成嚴重衝擊。此次事件突顯了青少年的多元需要及向上流動等問題,也暴露出香港的教育缺失和漏洞,這些問題不容忽視。香港要突破政治紛爭與社會撕裂的困局,齊心協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探討和研究青年問題已刻不容緩。我們要做到的是,讓年青人擁有希望,看到曙光,培養他們全局性的思維和世界性的眼光,繼續堅守和弘揚「香港精神」,共建繁榮、自由、民主、法治之香港,續寫獅子山下的精彩傳奇。

香港《鏡報》月刊與香江智滙於1211日共同主辦,香港緬華青年會、香港緬華互助會、香港福建體育會青年促進會、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青年部、香港文化藝術界聯會合辦「佔中衝擊香港──香港青年現狀與出路」座談會,邀請了資深傳媒人梁立人先生,清華大學法學博士、華潤集團港澳及海外研究室主任、戰略管理部總監李浩然先生,劍橋大學法學碩士、執業律師鄭程女士,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副會長、專業會計師蔡曜陽先生擔任主講嘉賓。四位年青的專業人士以他們成功的經驗與一眾與會者獨到見解,集思廣益,諫言獻計。

會上的討論重心圍繞社會應如何看待、透析時下青年遇到的困擾,以及當今社會存在的可供大部份青年上進及實現理想的機遇。另方面討論政府可以制定甚麼相應政策,幫助和輔導青年發揮自我價值,參與社會正面發展。座談會旨在凝聚社會正能量、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今後如何從教育着手,讓青年人能對國家多一些認識,對國家的法律多一點了解,提升他們對民族的自豪感,讓廣大香港年青人認識到自己是國家建設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馬建波:共同探索尋求香港青年的出路



座談會主持人、時事評論員馬建波首先介紹,是次座談會是香港《鏡報》月刊與《香江智匯》聯合舉辦《「佔中」衝擊香港》系列論壇的第二次論壇。「佔中」事件已發生兩個多月,它如同一個大舞台,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既讓我們看到了極端、激進和暴力民主對香港法制、經濟、民生和社會的傷害,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司法、傳媒、教育、青年等),引發社會深刻的反思:香港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民主?作為此次「佔中」事件的主角,一些青年學生被組織者鼓動走上街頭,以違法、暴力站街佔道表達訴求,難道就是法治社會的香港所追求的民主?香港的青年究竟面臨怎樣的困惑和問題?為此,今天論壇請來了有關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同大家一道分享他們的思考與見解,共同探索尋求香港青年的出路。

梁立人:推行國民教育,讓學生增加對國家認同感



多年前曾參與製作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梁立人,今天又如何看待今天獅子山下的香港?他表示,是次「佔中」運動的參加者都是年青人,這引起很多社會人士擔憂,是否這一代年青人已變質,動搖社會基礎?他認為,這擔憂是杞人憂天的!因為參與者只是佔極少數,令他最擔憂的是本次運動對學生思想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社會與政府對「佔中」這問題應有正確的定義,才能令年青一代有正確的選擇。

梁立人指出,政治人物鼓動學生將「爭取正義、追求民主」作為一種高尚的理念,是混淆視聽的說法。他認為,要讓社會穩定下來,須灌輸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正如梁特首強調,對年輕人不能只靠「氹」,要做到「是其是,非其非」。魯迅曾提到:「窗打開,進來的不只有新鮮的空氣,蒼蠅蚊子也會飛進來。」梁立人以此作比喻道,在港英殖民統治時期,民主的窗子一直緊閉着,但人民生活看似比較安定。相反回歸後,民主的窗子打開了,卻引來很多「佔中」蚊子和學界蒼蠅,很多人便將這些政治問題歸咎於是政府管理不善、制度不妥、社會不公平等。梁立人強調,當今香港的社會問題根本不在於經濟,而在於有培養蒼蠅蚊子的溫床。

他以自己為例,他初到香港時,與家人蝸居於一間小房中。雖然當時生活艱難,但毫無怨言,奮發向上,這正好說明一個人的心態不在於受經濟所影響。香港經過百年港英殖民統治,西方勢力根深蒂固。中國日益強大,外國勢力便要把香港充當西方反華勢力的橋頭堡,借機煽風點火,不遺餘力培養反中亂港的分子,所以,香港有今天這樣的形勢是無可避免的。

梁立人稱,今天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安定。特區政府每年以幾百億撥款津貼學校,這群「受惠者」反而不懂去珍惜,妄顧民生大計去搞抗爭運動。他強調,今天某些人反社會就好比當年康乾盛世高喊反清復明一樣,這是在不適當的時候去做不理智的事。學生純粹只追求「真普選」去成全他們西方的夢,而連累了社會,這值得嗎?他認為,若社會輿論有聲音可令學生覺悟自己的非法行為,這將有助於下一代對社會運動、西方民主有新的看法和認識。

梁立人說,社會存在着另一種聲音,年青人缺乏上流機會,才導致他們把自己的怨恨透過社會運動宣洩出來。他認為,這說法是不對的!他不認同年青人要將隔代貧窮這句話掛在口邊,這是很無志氣的。他續指,社會向上流並不是取決於社會,貧與富的社會仍會出現富裕的人。他稱,人越是在困境下,越能在危機中尋找轉機,香港有很多成功人物都是在艱難的時刻造就出來的。他認為,社會並不需要特別為年青人創造向上流的機會,只要有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戾氣自然會減少。

梁立人再指出,「佔中」運動最根本的原因是年青人對國家缺乏認同感,沒有真正去了解我們的祖國,對社會運動的意義亦有所誤解。更重要的是,香港回歸17年來,特區政府沒有開展好國民教育工作,年青人對祖國歷史毫不認識。為何現在抗拒內地的是年青一代,年老卻是愛國的?因為年長者深知今天國家的富強是得來不易,這使他們擁有一份愛國情懷。他再三強調,所有事情都不及推行國民教育般重要。只要學生增加對國家認同感,對人生有新的看法,社會歪風自然會減少。他希望年青人不要妄求一步登天爭取所謂的「民主」,這是不智的!反之,年青人應以自己的雙手在這不公平社會去取得成功,而非破壞社會秩序,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出路。

李浩然:青年人關上進內地發展的門,將會是很大致命傷!



李浩然以自身的經驗在會上分享道:自己接觸青年畢業生比較多,對青年問題也有較多的思考。他就香港青年抗拒融入內地的心態作演講。

李浩然首先從工作體驗作了開頭,他舉了兩個最新數據統計:本港畢業生在香港任職投資銀行的比例只佔20%左右,跨國企業聘請管理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也只有差不多的比例,比例不高。香港作為國際級金融城市,隨着全球化的進程,企業聘請職位已不會只局限於香港人,香港已發展至全世界競爭本地就業職位的階段。他說,「佔中」看到一個現象,青年對內地抱有隔膜,甚至抗拒感,不願意與內地有更多的接觸,這或許受人口結構、媒體意識形態的影響。他指出,中國成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之一已是無可置疑的事。然而,香港青年只是劃地為牢,將視野局限於香港而不到內地工作,這將會收窄他們的發展空間。他強調,香港從來是個開放的城市,擔心「佔中」激發青年人,令自己關上中國進內地發展的門,這將會是很大致命傷!

他以親身經歷指出,現在具競爭力的律師都擁有中國和美國律師資格,這意味着世界兩大經濟體都是他們的業務來源。相對來說,香港畢業生競爭力則沒有明顯優勢。香港是亞太區法律服務中心,然而這些職位卻慢慢流向非本地畢業生。他相信,香港與世界其他城市相比仍具吸引力、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只是香港年青一代競爭力卻相對下降。

李浩然稱,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佔國家GDP25%,至回歸後到董建華任特首時期則為大約17%,而今天香港佔國家GDP更只少於3%,香港GDP總量排名則降至全國第十六。這巨大的變化帶出了一點啟示,年青人若沒有抱着開放心態,沒擁有自己更寬闊的天地來發展自己的事業,其前景將會很狹窄。

李浩然續指,雖然香港是金融大都會,但香港提供金融服務行業職業只有二十萬個左右。回歸後,雖然就業職位增加,但卻呈現低薪化跡象,主要在零售業等服務性職位有所增加。正因為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帶出「佔中」背後的哲理,抗爭者企圖以社會力量去改變社會與資本的關係,其手段希望通過社會改變政府後,政府可幫助社會與資本關係的改變,可是這種邏輯並不見得有效!大量的案例顯示,這種方法並無助於改變這些關係。美國政府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仍然對金融資本束手無策。台灣、泰國等例子更表明了社會運動弱化了政府的功能,讓資本的力量進一步坐大。

李浩然希望年青人能以更寬闊的心態,對自己的迷思和事業進行探討。

鄭程:從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對青年作出引導



鄭程在會上介紹自己是位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她指出,年青人是社會的希望,是香港的將來。然而,「佔中」事件已不是單純的青年不能置業等的一般社會問題,希望藉着座談會分享一下她的一些觀察和感受,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討當今年青人心態和心聲。


鄭程稱,「佔中」後青年政策如何制定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有全面的研究,且是長遠及多方位的青年政策。當中需要有充裕的配套支援,而不是零散搭單式的附在不同的政策當中,或者只是一次性的派糖措施,這些均不可長遠地解決問題。


鄭程表示,要解決當前的青年問題,社會上有很多不同聲音。普遍認為青年問題源自其升學難、就業難、創業難、置業難和向上流動難等等。社會上亦提出了不少解決辦法,例如:設立獎助學金去協助年輕人到海外留學或工作旅遊;協助年輕學生到中國內地和國際機構實習培訓工作;成立協助青年創業和參政議政的青年事務局、成立由青年自主管理的創意機構;檢討中國歷史科、 通識教育及基本法宣傳及協助青年人首次置業等。她認同這些建議都具可操作性和針對性,但只能在短期內起效果。

她指出,今天年青人埋怨的貧富懸殊、置業難、向上流動難等問題,已是香港自從開埠至今存在的,絕非「八十後」、「九十後」的專屬問題。不同的是,以前有錢的、身居要職的都是洋鬼子,現在有錢的是內地的大商家;以前大學數目少,能進大學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獲得高薪厚職。而現在大學畢業生俯拾皆是,競爭也較激烈。但不要忘記,香港的失業率對比歐美國家已相對較低。她續指,樓價高企已不是新事,它是有週期性的。例如在二十一世紀初,本港樓價下滑,出現嚴重通縮,很多有樓的家庭都成了負資產,市民欠缺投資與置業的意慾。所以,不論市好還是市差,都會有令想置業的青年感到徬徨的時刻。


鄭程表示,當下的年青一代不但未能理解上一代為他們打下的經濟基礎,要求高,相對地亦不能捱苦頭。在對社會種種的不滿下,年青人容易受到朋輩影響,透過網絡積極發表意見,然後上街抗爭去尋求個人價值。近代年輕人追求個人主義,以個人為先,忽略群體,追尋自我價值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在無疆界網絡世界的推波助瀾下,新世代更容易超越現實的框架局限,希望以網絡虛擬世界另闢自我的一片天。今次佔領行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年青人透過網絡參與社會事務,並意圖以「公民抗命」追求所謂的崇高理念。

鄭程帶出是「佔中」一個很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佔領的年青人大多數都具有身份危機。在他們的心目中會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香港人?是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的香港人? 另者,每當提及內地,他們就會馬上想到黑心食品、毒奶粉、衛生差、貪污腐敗。就是這種對內地不信任和疏離感,使他們不願意回內地,不願接觸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政制發展。


鄭程最後作了總結,她稱,香港受殖民統治已達百多年,它就像長期被人領養走了的孩子,如今回到親生父母的懷抱,他們是需要磨合的。今天座談會正逢是佔領運動清場時刻,她希望政府能認真聽取年輕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心態、心聲,並制訂以他們為主、有實質參與的新青年政策。她指出,青年工作涉及不止一代,而是幾代人的工程,政府需思考如何能從意識形態、價值觀等對青年作出引導,引導他們從虛擬、極度理想化的境界回到現實,認清事實。她舉例說,很多西方的民主國家,年青人一樣遇到置業的困難,可見置業的難度與有沒有民主並無必然的關係。反之,年青人最重要的是抱有開放的心態到各地工作,若眼光狹隘,只放眼於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則無助了解國情港情,事業發展局限。


蔡曜陽:加強青年教育,樹立正確人生觀


蔡曜陽稱,中國是佔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世界第一的經濟發展速度,達到了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而且發展的步伐還在堅實邁進,在全球發揮着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我們擁有如此強大的祖國作後盾,香港的繁榮發展有了堅實的保障。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因此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所以,我們更應該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發揮出香港的有利條件,讓人看到香港人永葆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令人敬重香港人的學識和修養。

然而,自2014年9月底起,香港少數人發起了違背基本法的非理性的「佔中」,使香港受到一次重創,嚴重影響香港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傷害了香港社會各階層間的感情,甚至在香港家庭成員中都產生了衝突,影響了香港經濟的繁榮昌盛,破壞了香港的法治基礎。年青人要痛定思痛,從中汲取教訓。他續說,參加此次「佔中」的大都是青年學生和社會青年,事實說明要加強對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觀。

蔡曜陽呼籲年青人應該認真地閱讀中國飽受屈辱的近代史,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才不會被人蠱惑。他認為,香港人不應忘記祖國的支持和為香港排憂解難,例如,香港早年供水困難,中國政府投建造了巨大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為香港解決了用水難題。香港回歸祖國後,大陸政府對香港的支持更是無微不至,2003 年起內地開放自由行刺激香港消費,2014年推出滬港通等。我們應該心懷感激,而不應認為中央給我們的恩惠是理所當然的,「不要問祖國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祖國做什麼。」

他懇切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及團體,今後應用更多的資源在教育和引導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軌,切實幫助與輔導青年好好從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揮自身在穩定與繁榮香港進程中的作用和價值,做一個有益於社會和人群的有為青年。

在互動環節,台下嘉賓與主講者互動頻頻。有人提出對煽動違法、暴力佔領行動的機構或社團組織,可以作非法組織取締嗎?也有人提出對「佔中」事件中的違法人員作出特赦,以達成大和解,可能嗎?如果這樣做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生態和青年價值觀有何影響?



吳歷山:後「佔中」要好好總結抗爭帶來的傷害


香江智匯主席吳曆山指出,是次青年運動是失敗的。香港青少年被喻為最不快樂的一群,他們也是最容易受唆擺的,社會已給予他們最大的容忍。香港青年缺乏對祖國的認知,不瞭解現在香港處在什麼樣的政治地位、政治環境、歷史環境。他提出,在後「占中」時期,青少年要好好總結為何這場抗爭會對香港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內地政府也要深思對香港的政策,包括對教育、經濟、青年出路問題等。


最後馬建波總結道,各位嘉賓分別從傳媒、社會、法制和教育等不同角度,為與會者分析和闡釋了當前香港青年在求學、就業、法制和民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及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思路和建議。他相信通過本次座談會集思廣益,對政府有關方面、廣大青年學生、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都會帶來許多積極、有益的啟發。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關心他們就是關心香港的未來。


香港《鏡報》月刊與《香江智匯》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多聆聽青年的聲音,關心青年的出路。更希望香港的廣大青年學生能理性、正確認知國情、港情和香港的民主之路,找到正確的自我價值實現之路,共同創造持續繁榮、發展的香港!




鏡報動態 | 最新文章 | 聯繫我們 | 加入我們 | 關於我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